莱山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0年6月,今年已过二十余载,一批批开发区人在这46.5平方公里热土上,大力发扬“苦干实干、开放创新、拼抢争快、勇攀高峰”精神,不断探索开拓,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排头兵、招商引资主战场、产业培育主阵地”,以“稳”的姿态“弯道取直”,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项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全区第一。2020年在全省160家省级以上开发区排名中位列34位,三年后再前进5个位次以上,进入全省前20%。
开发区坚持以重点片区建设为突破口,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按照烟台市县域经济三年行动方案,园区加快“三大片区”开发建设,三年奋进、再塑辉煌。围绕东风河片区,打造东部动能转换“示范区”。依托台海集团、中核恒辉等企业,整合利用闲置土地1025亩,推进总投资20亿元的薄壁大直径耐压筒项目、总投资8亿元的中核恒辉产业园等20个项目接续开工建设,打造东部高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围绕友谊河片区,打造南部新兴产业“示范区”。加快总投资15亿元的金正水环境产业园、总投资9.4亿元的天大精馏等8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抓好南部拓展区3000多亩未利用土地开发建设,推动中昊港创、中创优谷、第三代半导体等20余个在谈项目快速落地。围绕高铁新区,打造功能齐全、业态丰富、形象完美的烟台城市会客厅。在首开区基础设施全面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布局城际空间站、智库中心、科创基地、多元化酒店公寓等新兴载体。三年内再引进关联项目20个以上,打造高铁经济新业态、烟台发展新引擎。
开发区坚持以产业培育为抓手,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支撑。围绕主导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园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实力强、科技占比高的领先优势,汇聚能量、形成规模。做强优势产业,加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按照“聚焦优势产业、带动关联企业、完善产业链条”的思路,建立全产业链条发展体系,三年内产值超过230亿元,重点培育“121”产业集群,即培育形成海工装备制造1个100亿级集群、汽车零部件和节能环保2个50亿级集群、核电装备制造1个30亿级集群。加快“腾笼换鸟”,助推企业快速转型升级。全面推行“标准地”“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盘活“三闲”资源,腾出产业发展空间,以“腾笼换鸟”方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动能转换A区改造提升960亩,依托5万平米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园等智创高地,打造产值过20亿元的数字技术产业新业态;B区改造提升1060亩,以东方威思顿等知名企业为龙头,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区。三年新引进项目50个以上,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700亩以上、闲置厂房15万平米以上。聚力“双招双引”,促进产业项目快速“落地”。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项目招引扩增量,瞄准行业内中字头、国字号、“三类500强”,绘制产业链地图,实施精准招商;支持本土优质企业以商招商,形成“上下游”全产业链条发展。一手抓扶持企业优存量,加大要素倾斜力度,推动企业膨胀发展。三年新增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8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高层次人才项目40个,高新企业突破100家。
开发区坚持深入加强组织保障,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建立“产业链长制”,保障产业链畅通发展。按照产业集群细分的4个子行业,分别配备1名正科级干部为链长,1名副科级干部为副链长,1-2名专业干部为成员的工作专班,统筹做好“招商引资”和“项目衔接推动”工作,同时建立定向考核机制,将工作实绩记入干部“红黄蓝”档案,以过硬的执行力推动产业快速膨胀发展。发挥产业联盟优势,推动联盟企业同荣共赢。依托先进制造业产业联盟,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邀请行业专家定期举办产业发展学术论坛,指导产业规划发展方向;建立纵横双向技术关联,推动优势产业向专业化、协作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到2023年,联盟主导成立科创平台5所以上,联盟企业突破100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潜力。实体化运作“管委+公司”体制,鼓励盛泉建设和融发戍海等国有平台企业参与运营开发区;进一步赋能“中意产业园”和“盛泉硅谷”等“园中园”,搭建园区招牌载体平台;进一步优化机关内部结构,省内对标威海南海开发区,省外对标无锡惠山开发区,以一流的执行力、一流的业绩,冲进全省一流开发区行列。
面向未来三年,面向“十四五”,莱山经济开发区将进一步聚力主导产业,完善产业生态,上演更多高质量发展新故事。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