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稳定农民种粮收益不能含糊

   2021-06-24 经济日报
39
核心提示:国家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资金,能够有效弥补农民种粮的农资增支,保证农民种粮收益相对稳定。

国家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资金,能够有效弥补农民种粮的农资增支,保证农民种粮收益相对稳定。同时,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有利于稳定种粮农民信心,犹如为国家粮食安全上了一把“保险锁”,确保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近一段时间,种粮农户的好消息不断。为了稳定种粮农民收益,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200亿元农资补贴,并扩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增强农民抵御风险能力。这进一步释放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有利于稳定种粮农民信心,实现今年粮食稳产增产目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去年以来,粮食生产成本有所上升。在需求拉动、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尿素、钾肥、磷肥等农资价格快速上涨。从需求看,受粮价上涨的影响,农民种植意向增强,购买农资积极性较高。从生产成本看,受国际传导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煤炭、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推动农资生产成本上升。虽然有关部门投放储备化肥以后,主流化肥品种价格出现回落,但尿素价格仍然居高不下。

粮价是百价之基。如果粮食价格暴涨暴跌,就不利于稳定种粮农民信心。去年以来,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相关产业生产成本增加,下游养殖、加工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国家出台一系列保供稳价的调控措施,粮食市场降温效果明显,玉米价格有所回落。粮价下跌有利于缓解下游相关产业生产成本压力,但在一定程度会伤害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生产成本上升和粮食价格调控的双重影响下,农户种粮收益难免受到影响。一些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利用自身的渠道资源优势,与农资生产企业直接对接,通过团购等形式能以相对低价购置到农资,降低种植成本。然而,小农户仍然是我国粮食生产经营的主力军,承担着粮食生产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任务,却承受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挑战。

国家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资金,能够有效弥补农民种粮的农资增支,保证农民种粮收益相对稳定。为了避免农业补贴“吃大锅饭”现象,这次农资补贴突出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把农资补贴同粮食生产直接挂钩,明确指出是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补贴。各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撒胡椒面”让农民人人有份,而须仔细斟酌,切实补贴给实际种粮农民。

粮食生产比较收益本来就低,种粮农户特别是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生产经营风险日益增多,除了要承受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外,还要承受台风、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以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风险。国家亟需建立农业补贴长效机制,从根本上稳定农民种粮收益。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稳定器”。近年来,我国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全覆盖,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摆脱了“靠天吃饭”的现状,但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成本保险,覆盖面广,赔付额度低,抗风险能力有限。

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是大势所趋。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年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对500个产粮大县实施稻谷、小麦种植完全成本保险和玉米种植收入保险,两种保险保障水平最高可达相应品种种植收入的80%,既能有效弥补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导致的损失,又能有效弥补因价格、产量波动导致的损失。这无疑有利于稳定种粮农民信心,加速土地流转进程,犹如为国家粮食安全上了一把“保险锁”,确保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刘慧)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精神,传递更多科技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