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推进的浪潮之中,相关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孵化,对技术、产业和生态整体的进步与革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产业界、学术界一直关注的重要议题。2021年6月1日,由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主办、百度承办的2021北京智源大会AI人才培养论坛在京召开,汇集国内高校专家、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了我国AI人才培养新思路。
人工智能是推动国家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打造层次多元、专业性强、适用度高的“人工智能+X”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当前的重要议题。其中,构建产学研用多方协作新格局加速产教融合,正在成为AI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
论坛上,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副主任、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胡清华,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王宇新,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徐俊刚,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韩爱庆四位专家,在AI人才培养论坛主席、百度深度学习技术平台高级总监马艳军博士的主持下,展开了以《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圆桌对话。
圆桌论坛嘉宾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力和支撑性强的特征。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离不开产学研界的通力合作。产教融合将完善与深化AI人才培养机制,帮助学生既掌握理论基础,又能在实践和竞赛中学有所成。
如何合理地制定AI人才培养方案?胡清华表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没法一蹴而就。大学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智能思维模式和终身学习理念。不同层次学校和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融入本校特色来制定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呈现人才和技术的百花齐放。王宇新表示,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的同时,高校要向社会要力量、向产业要力量,并通过课程设置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与创新,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高等院校应设立相应学科、强化学科交叉、改变教育方式,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徐俊刚认为,第一,产业界需要做出行动,拥有培养人才的责任和意识;第二,高校教师要“走出去”,与产业界更好地结合;第三,第三方机构要发挥作用,充当产教的“粘合剂”,促进产学研更好地融合。他还讲到,人工智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重点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持续学习和乐于实践。
对于医、管、文等非人工智能专业,如何更好地将AI与专业交叉融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成功实践经验看来,在医学文科院校开设并推广人工智能类课程是必要和可实施的。韩爱庆总结到,通过参加百度举办的深度学习师资培训,以及充分利用AI Studio学习与实训平台,快速提升了AI知识储备,获取教程、教学案例和算力资源,仅免费算力一项就相当于帮学校节省了200万的实验室费用。具体到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还有,注重课程设计和案例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竞赛机制提升学生学习速度,同时教学研相长,通过科研活动将教学内容引向深入,教师的知识储备也在教学和指导学生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夯实和提升。
百度AI技术生态部总经理刘倩也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快速应用渗透,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产业界亟需既懂AI技术、又懂应用场景的复合型AI人才。高校是离产业界人才培养最近的平台,结合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特别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应用实践。无论是“AI+X”还是“X+AI”,人工智能作为各个行业都可以应用的技术和工具,高校里各专业都可以增设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和内容,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为社会培养更多AI人才。
因此,百度在今年Wave Summit峰会上推出了《AI人才产教人才培养方案》,将从内容、专项合作、服务三大层面为高校提供丰富、多样化的资源支持,推进AI产学研实践的深入开展。内容层面,百度将联合高校出版套系教材、系列课程,同时开放百度飞桨及生态合作伙伴输出的产业级案例与数据集,夯实内容基础;服务层面,百度将提供多项服务,包含深度学习师资培训、AI Studio教学平台、算力支持等六大项体系化支持;此外,百度还与高校达成多类专项合作,以满足高校AI教学与实践中的多元化需求。
飞桨全面开启的“大航海”计划中,面向高校的启航计划就是要在未来三年投入总价值5亿元的资金与资源,深度合作全国500所高校,联合培训5000位AI师资,助力培养50万AI学子。百度期待未来能在高校合作、师资培训、学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做出贡献,通过AI人才培养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贡献力量。
人工智能作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离不开各方的通力合作。在AI人才培养创新探索的前行路上,产学研界需要戮力同心、奋力向前,创新产业AI人才培养新模式、新业态,共建人工智能繁荣生态。未来,百度将继续加强与高校的产教融合,完善与深化AI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智能化。(李石)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精神,传递更多科技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