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十三五”期间淮安市科技创新发展亮点纷呈

   2021-02-03
46
核心提示:“十三五”时期,淮安市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主要创新指标逐年增长,科技综合实

“十三五”时期,淮安市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主要创新指标逐年增长,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科技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加快推进驻淮高校院所以及引进机构产学研合作,初步形成以中科院为龙头,以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为支撑的“大院名校聚淮安”态势。全市累计引进各类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38家,建立校企联盟累计达800家,建立省级产学研联合重大创新载体9个。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获批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6家,累计建设市级以上企业“两站三中心”1251家。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项目7人、省“双创人才”79人、“双创团队”4个。引进资助“淮上英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25个、领军人才192人。获批外国高端人才项目1项,实现国家级外国高端人才项目零的突破。预计2020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59.5万人,万人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达45人。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坚持把产业技术创新作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部署创新链,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预计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6%,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可增至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达946家。“十三五”期间,以食品、高端装备、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等关键领域为重点,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和重要产品,共获批国家、省科技项目376项,累计获得财政科技扶持资金2.37亿元。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2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创新载体建设成效初显。成功创建淮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有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众创空间12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家,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5家,省级科技产业园9家,省级众创集聚区1家、众创社区2家、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1家。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园区创新创业能力连续3年进入全国前3名。获批国家级星创天地6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星创天地9家。

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不断涌现科技服务新模式,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服务业体系。全市科技服务业机构总数达280家,从业人员数量突破1.2万人,预计2020年全市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160亿元。着力打造淮安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成淮安市大型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服务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对外开放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预计2020年技术合同交易额30亿元,是2015年的6倍。围绕淮安市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淮安模式”,累计建成8家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服务企业1000余家,解决和突破企业技术难题100余项,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10亿元以上。全市设立10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累计发放“苏科贷”“金科通”等11.56亿元。

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出台《关于聚力产业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支持举措,形成了系统的政策体系,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长,预计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可达1.82%,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2.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45件,是“十二五”末的2.35倍。科技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五年累计优惠35.95亿元,有效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来源:淮安市科技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