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双双落户;苏州纳米新材料集群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两个大局交织激荡之际,国家级“一区两中心一集群”齐聚园区,面对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和不断涌现的创新趋势,苏州工业园区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强化创新策源、拔高产业地标、完善要素保障,驱动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提速增效”。
创新策源“再升级”,秉持创新基因,园区始终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摆在突出位置,重点瞄准未来前沿技术研发与创新。强强联合、同频共振,形成创新引领效应。今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创新研究院落地园区,未来将对接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发展的新要求,实现在肿瘤、生殖、心血管、生物医药大数据四大方向上的研发和产业化,为园区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提供创新动力。同时,与山东大学共同建设的南京医科大学-山东大学苏州生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全面战略合作。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争取更多原创性研发成果在园区实现“从1到10”“从10到100”的最先突破、最优转化。日前,央视《新闻联播》头条关注苏州工业园区创新成果,位于园区的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在高端材料生长系统、人工智能材料大数据、光谱成像芯片三个方向取得重要进展,有力支撑科技创新突破。
目前,园区已集聚各类科研院所40多家,包括中科院纳米所、微电子所等“国家队”15家,投资建设了一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创新“一号动能”加速迸发。
产业能级“再攀高”,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瞄准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正加快打造全球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世界级纳米技术应用产业集群、全国领先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近年来,园区生物医药“一号产业”持续发力,园区49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中,生物医药上市企业已累计达19家,占据园区“资本版块”三分之一,充分展现了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力”和“硬实力”。
纳米光学材料在军工领域打破日本垄断,抗紫外纳米材料打破汽车封装材料被德国垄断的局面,线路灌缝材料在高铁行业打破美国垄断……从园区走向世界的“桐力制造”用事实证明:“走得早”让园区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如今实现厚积薄发。
在日前举行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十周年颁奖盛典暨2020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上,共评选出100个为中国人工智能科技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奖项成果,苏州共有8个高校与企业的研发团队获此殊荣,其中园区企业占据3席。同时,园区聚焦强链、补链、延链,突出“项目为王”,科技招商量质逆势增长。据统计,2020年,园区全年新引进科技创新项目1086个。抓创新、谋未来,园区蹄疾步稳,加速发展动能的转换。
人才引擎“再强化”,潮涌园区,金鸡湖畔人才汇聚。回首27年的开发建设之路,人才已成为园区的创新源泉。过去一年,亚盛医药4个在研新药获得10项孤儿药资格认证,数量创下中国药企之最,其中,单年囊获孤儿药资格共9个,更是创下全球第一。行走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几乎每隔二三分钟路程,就会遇到一家如亚盛医药一般的“明星企业”。俞德超博士领衔的信达生物、江宁军博士领衔的基石药业、徐霆博士领衔的康宁杰瑞、罗培志博士领衔的天演药业……在过去两三年时间里,陆续“抢滩”纳斯达克、港交所和科创板,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业界的一个“奇迹”。
以金鸡湖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为切入点,园区攒下扎实“人才家底”,人才总量位居全国开发区首位。目前,园区科技领军人才的“头雁”带动效应日益显著,已有20多家领军企业境内外上市,60多家成长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500多家发展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引领带动园区在药物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第三代半导体等多个细分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有力支撑园区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年磨一剑”,从工厂化到创新化,从工业园区到“非凡之城”,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在园区聚力创新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下的园区,正以人才“引擎”驱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聚变,吹响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下一步,园区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和强化创新驱动发展,以更高水平的科创能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来源:苏州工业园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