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公开征求意见

   2021-07-21 人民邮电报
49
核心提示:智能制造是基于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具

智能制造是基于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自学习等特征,旨在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率效益和柔性的先进生产方式。

近些年,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超过50%,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40余家。推广应用成效明显,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5%、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5%、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涌现出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

自2015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先后组织制定并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和《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加强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顶层设计,指导智能制造标准研制工作有序推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推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关于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部署落地,持续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以满足技术进步和智能制造发展的需要。

《建设指南》明确,到2023年,要制修订100项以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断完善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人机协作系统、工艺装备、检验检测装备等智能装备标准,智能工厂设计、集成优化等智能工厂标准,供应链协同、供应链评估等智慧供应链标准,网络协同制造等智能服务标准,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应用等智能赋能技术标准,工业网络融合等工业网络标准,支撑智能制造发展迈上新台阶。

《建设指南》包括三方面建设内容: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其中,基础共性标准主要包括通用、安全、可靠性、检测、评价、人员能力6个部分,主要用于统一智能制造相关概念,解决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关键问题。

关键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智能服务、智能赋能技术和工业网络6个部分,是建设的主要内容。

智能装备标准主要包括传感器与仪器仪表、自动识别设备、人机协作系统、控制系统、增材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工艺装备、检验检测装备、其他10个部分,主要规定智能装备的信息模型、数据字典、通信协议与接口、集成和互联互通、运维服务、性能评估、测试方法等要求。智能工厂标准主要包括智能工厂设计、智能工厂交付、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管理、工厂智能物流、集成优化7个部分,主要规定智能工厂设计和交付等过程,以及工厂内设计、生产、管理、物流及系统集成等内容。智慧供应链标准主要包括供应链数据共享、供应链协同、供应链风险管理、供应链评估4个部分,主要规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过程中的数据、流程、评估等技术及管理要求,指导供应链管理系统及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确保供应链横向集成和高效协同。智能服务标准主要包括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运维服务、网络协同制造等。智能赋能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工业软件、工业云、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和区块链7个部分,主要用于指导新技术向制造业领域融合应用,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工业网络标准主要包括工业无线网络、工业有线网络、工业网络融合和工业网络资源管理4个部分。

行业应用标准主要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建材、石油化工、纺织、钢铁、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电力装备及其他12个部分。《建设指南》要求,要发挥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在行业标准制定中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注重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间的协调配套,结合行业特点,重点制定规范、规程和指南类应用标准,进一步推进或完善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分析轻工、食品行业、农业机械、工程机械、核能、民爆等智能制造标准化重点方向。

为保障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建设指南》从五个方面组织实施。一是加强统筹协调。二是加快标准研制。三是加强宣贯培训。四是实施动态更新。五是加强国际合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