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安徽肥西经济开发区:三十年“创”越书写千亿华章

   2021-07-21 安徽肥西经济开发区
51
核心提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举国同庆的光荣时刻,安徽肥西经济开发区也迎来了她的30周岁。 三十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举国同庆的光荣时刻,安徽肥西经济开发区也迎来了她的30周岁。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曾经的乡野农田,如今华丽转身为耀目的千亿园区,成为当地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也成为全国经开区建设中一颗耀眼的新星。

蓦然回首三十年,肥西经开区一路奋进,坚持艰苦创业创新,已取得许多引人瞩目的成就:

2007年,肥西经开区工业产值在安徽县域园区率先突破100亿元大关;2009年,税收在安徽工业园区率先达到10亿元;2015年,肥西经开区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千亿元大关;2019年,获批国家首批绿色生态园区、中国最具成长力产业园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生物医药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跻身全省开发区综合考评第8位;2020年,肥西经开区经受防疫、防汛大考,快速复工复产,受到安徽省政府表彰;连续多年获评全省园区非公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工业园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第一名……

如今,作为百强肥西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合肥西南靓丽的风景线,肥西经开区正以高质量发展态势昂首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魅力肥西

昔日农田“创”出千亿产值

那是1991年,在全国的对外开放大潮中,有一家新的开发区在安徽肥西的一片乡野农田里呱呱坠地,这是安徽省首家县域园区肥西经开区,她的名字也经历了数次变迁。

让我们再来看看那段筚路蓝缕而又激动人心的难忘历程:1991年5月,肥西县开始在肥光乡廿埠一带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合肥市桃花工业区办公室;当年8月6日,合肥市政府下达《关于建立“合肥市桃花工业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同意将廿埠工业小区命名为“合肥市桃花工业区”,并将此作为实施“城乡一体,共同发展”战略决策和市带县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小区,赋予其相应的改革实验权。

从桃花工业园向省级经开区的飞跃发生在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桃花工业园升格成为省级开发区,此后一步步走出肥西,走出安徽,加速走向全国,十年后,进入国家级经开区培育期。

2017年,桃花工业园获批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市级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智能制造产业)。2018年10月,正式更名为安徽肥西经济开发区,区域范围持续扩大。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肥西经开区敢为天下先的创举、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可圈可点,留下了一部壮丽诗篇。

三十年后的今天,放在全国开放格局的视角来看,肥西经开区优势更加凸显。

从区位和交通优势看,肥西经开区位于安徽省会合肥中心城区西南版块,地处合肥滨湖科学城核心区域,与合肥经开区、合肥高新区两大国家级开发区连为一体,交通便捷通畅,距4E级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仅25分钟车程,合武、合宁、合福、沪汉蓉、郑合高铁,合九铁路,合宁、京台、合巢芜、合铜黄高速等在此交汇,水运经巢湖可通江达海,正在建设中的引江济淮工程穿境而过,构筑了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从教育和人才资源看,肥西经开区毗邻合肥大学城,14所高等院校分布周边,在校学生超过10万人。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

从产业链条看,肥西经开区依托合肥家电、汽车、装备制造等八大主导产业,全区已基本构建起“2+3”现代产业新体系,即以江淮汽车、TCL电器为龙头的汽车及配套、家电及配件两大主导产业,以泰禾智能、亿帆制药、安利材料为龙头的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获批合肥市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成功挂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生物医药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三十年光荣梦想,站在新的起点上,肥西经开区迈步再出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打造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聚区,构筑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主阵地,当好全省县域园区发展示范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奋力谱写肥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合肥“五高地一示范”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活力肥西

园区升级“创”出新天地

走入江淮轻卡生产基地,工作人员开着叉车,熟练地运送成品货物,自动化生产的流水线繁忙而有序……依托机械化和智能化,园区工厂里随处可见这些现代化产物,他们在演奏着现代化的工业交响曲。这是肥西经开区产业创新的一幕。

三十载蝶变之路,三十年高歌猛进,肥西经开区应时而动,矢志创新,呈现给世人一幅幅动人的产业图景。

着眼产业发展。肥西经开区狠抓传统产业升级、战新产业培育,创新转型取得良好成效,工业产业向更高质量迈进。肥西经开区致力“小题大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无中生有”集聚发展战新产业。如今,肥西经开区已经形成汽车及配套、家电及配套两大传统产业,以及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8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在全省开发区中处于领先水平。

立足企业主体。肥西经开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各类创新平台、智慧企业、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数字化生产线。2020年,新认定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字化生产线等,多个项目分获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发力提升科研。肥西经开区近年来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引导企业加强与各大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促成东风机电、泰禾智能、微小卫星等企业与合肥工业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项目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项目、智力资源和共享试验等全方位支持。目前,肥西经开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000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9家,上市企业32家。

重在招才引智。肥西经开区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积极配合组织部门做好引进人才的科技项目申报、职称评审、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工作。肥西经开区落实人才优惠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灵活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吸引各类人才。近年来,经开区累计引进各类科技创新人才300余名,为全区乃至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创新的故事每天都在肥西经开区演绎出新的内涵。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战新产业培育、技术创新引领、开放要素集聚,肥西经开区着力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创新转型取得优异成绩,加速推动肥西工业产业向更高质量迈进。

实力肥西

园区企业勇“创”世界

如果说首倡“包产到户”的小井庄象征着肥西人的勇气与魄力,那么蓬勃兴起的肥西经开区则见证了肥西人的远见和创新。创新,曾助推肥西经开区崛起,现在更是经开区承担起肥西“工业立县”的重要支点。

园区因企而兴,企业因园而强。在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和园区共成长,企业是创新的市场主体,园区的创新基因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往往同频共振,互融互促。走进肥西经开区,你能看到太多太多这样的企业创新故事,他们凭着创新的力量加速从肥西走向全国、走向全球。

合肥亿帆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是肥西经开区的一家科技人才集聚型企业,设有亿帆研究院、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现有药学及相关专业硕士、博士逾百名,获得国际及国内药品相关专利授权近百项,其中国际专利35项。亿帆制药公司医用原料药销售网络覆盖全国,辐射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部分医用原料药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40%~45%,稳居行业龙头地位。

最近,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公布了其2021年获奖名单,TCL C12急冷智屏冰箱夺得大奖。走进TCL家电(合肥)产业园,作为肥西经开区家电产业龙头企业代表,其冰箱洗衣机产品以用户需求为原点,通过设计和技术创新不断融入人性化、服务用户的科技功能,为用户提供极致体验的产品与服务。在冰箱产品方面,TCL推出了自主创新技术的一体变频风冷冰箱,拥有行业最低噪音的超静音冰箱;在洗衣机产品方面,波轮的桶中桶产品,上波轮、下滚筒复式组合洗衣机产品,可以洗珠宝的X10洗衣机,形成分类洗产品线,同时作为行业免污式洗衣机的创造者,牵头推动行业相关标准的制定发布,成为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行业风向标。

作为全球聚氨酯合成革行业领跑者,安利是安徽第一家外资企业,其诞生于肥西经开区之初就注重推动企业技术、产品的转型升级,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技术制高点,走出了一条守正出奇、创新求变的特色发展道路。安利产品不仅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宽。安利股份目前拥有国家重点新产品5项,省级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近100余项,拥有专利500多项,是全国同行业拥有专利最多、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同行业科技创新“引领者”。强大的创新能力不仅给市场提供了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还与众多全球头部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创新材料应用于苹果以及华为Mate40系列手机和头戴式耳机等电子产品,丰田“亚洲狮”、长城汽车等汽车内饰产品,以及宜家家居等沙发家居产品。安利产品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出口额最大且出口发达国家最多的合成革企业。

转型创新风正劲,高质量发展更扬帆。如今,在肥西经开区这片创新的热土上,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蔚然成风。

乘风破浪正当时,奋楫扬帆启新程。面向“十四五”,肥西经开区将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滨湖科学城,以创新平台为载体,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向融合,让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