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新华日报:参与发起“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宣言 江苏高新区:用科技力绘制绿色发展新图景

   2021-06-17 新华日报
36
核心提示:参与发起“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宣言江苏高新区:用科技力绘制绿色发展新图景新华日报 2021年6月16日 第12版

参与发起“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宣言

江苏高新区:用科技力绘制绿色发展新图景

新华日报 2021年6月16日 第12版

 本报记者 张 宣

日前,科技部火炬中心在西安组织召开国家高新区“碳达峰碳中和”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高峰会议。会上,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我省苏州工业园区、无锡高新区、苏州高新区、常州高新区、南京高新区及青岛高新区等12家国家高新区代表共同发起《国家高新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宣言》。

记者了解到,“行动宣言”包含六大主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大支持前沿性、颠覆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加快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积极培育支持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完善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科技金融体系;着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化、国际化发展。“行动宣言”为国家高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指明了行动方向和重点任务。

《科技周刊》记者注意到,今年年初我省“十四五”规划出炉时就专门提到加快壮大绿色低碳等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我省国家高新区早已行动起来,努力下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先手棋”。

无锡高新区于今年挂牌成立了江苏省首个零碳科技产业园——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十四五’期间将在强化绿色技术供给、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健全绿色发展机制等方面全面推进‘双碳’工作。” 无锡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新吴区副区长、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朱晓红在会议上表示。据了解,无锡高新区建成了一批运用光伏、储能、微电网等多种技术,涵盖企业、园区、社区等多场景的行业应用示范。

会上,松下能源(无锡)有限公司还作为企业代表介绍了建设零碳工厂在无锡高新区绿色发展的实践经验。“科技节能。”松下能源(无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利民说,“在耗能最大的车间里安装了AI智能EMS节能自动控制系统,这是松下集团自主研发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节能自动化系统,可以根据温度、湿度、送风机频率等指标而实时调节生产设备,使之一直控制在最节能状态。”据了解,该公司还引入光伏发电设备,屋顶上铺设了规模面积2.2万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板,发电容量1.6兆瓦,不仅满足了工厂日常照明所需供电,更为节能减排作出了贡献。

发力绿色低碳,苏州高新区引进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今年4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苏州可持续发展创新合作示范项目在苏州高新区启动。该项目结合绿色产业发展需求与苏州高新区发展实际,促进先进绿色低碳技术的联合研发、管理、转化、推广和应用,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示范工程,支持苏州高新区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助力长三角建设全球可持续发展典范。

今年3月,苏州高新区还创新性发行江苏省首单“碳中和”绿色债券,发行规模2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3.5%。“碳中和”债券是绿色债券的子品种,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且需明确披露碳减排等环境效益信息,确保碳减排效益“可计算、可核查、可检验”。

位于常州高新区的高科技企业英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水电气综合能源的管理运行智能方案助力绿色低碳产业化。“企业内部生产用水通过区域锅炉房来提供,污染严重效率低。现在通过智慧综合能源系统链接生产的余热,跟生活区连接,提升生产的余热效率,去年冬天能提升2%左右。” 英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副部长周栋告诉记者,这项成果已经应用在北京、郑州、沈阳、济南等10多个城市项目和大型企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高新区在30年发展过程中一直高擎绿色发展大旗,倡导绿色和清洁生产,严格限制污染企业,促进了园区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以实际行动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发展成效体现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经济和环境比翼齐飞。”江苏省科技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华表示,江苏是园区经济,高新区如果率先“脱碳”,能够有效推进绿色工业的发展进程,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我省高新区不断形成低消耗、高附加值、高带动力的新兴产业集群,绿色低碳已成为江苏高新区的亮丽名片。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