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新华日报:江北新区人才资本蜂拥——看!“创新森林”正拔地而起

   2021-06-23 新华日报
33
核心提示:江北新区人才资本蜂拥——看!“创新森林”正拔地而起新华日报 2021年6月21日 第22版本报记者 胡明峰 通讯

江北新区人才资本蜂拥——

看!“创新森林”正拔地而起

新华日报 2021年6月21日 第22版

本报记者 胡明峰 通讯员 汤清

2021世界半导体大会,全面迎接“芯”变局;南京集成电路培训基地,一次性开放10个“芯”行业共享实验室;启动建设基因与细胞实验室,支持原创性研究助推快速产业化……2021南京创新周如约而至,长江之滨早已铺垫好盛夏的热情,江北新区一项项重磅举措相继推出,把创新氛围推至高潮。

长江之滨,活力潮涌。过去5年多来,江北新区经济总量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翻番,2015年至2020年,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从850亿元增加至2100亿元,人口数量从80余万增长至150余万,综合实力居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以创新为核心的研创经济是其保持迅猛之势的关键所在。

肩负江苏省创新策源地、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先导区的责任与使命,江北新区高点起跳、高位攀升,聚焦“两城一中心”建设,不遗余力将这片土地打造成创新热土。

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吸引人才、企业、资本、政策等要素踏浪而来,“基因之城”“芯片之城”拔地而起。

有限空间,无限突破。步入“十四五”,江北新区力争“更上一层楼”:靶向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式发展,2021年目标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34家。“高层次建设活力涌动的创新生态体系,高质量建设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主城,长江之滨势必雄立一片枝繁叶茂的‘创新森林’。”江北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聂永军说。

释放改革量能,招徕“育林员”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183家增加至2020年的1147家,5年间净增964家。江北新区高企增长迅猛。今年,江北新区提出了更高目标。向谁要增量?江北新区已谋篇多时,布局的关键点就在创新人才。

不久前,芯驰科技入选《2021年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创新企业榜单》。上榜理由是,芯驰科技从成立到完成“9”系列X9、G9、V9三款芯片研发、测试及发布,仅不到两年时间,以“芯驰速度”切入市场并完成对智慧出行的布局。不仅如此,从江北新区起步的芯驰科技,更是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便获得南京“培育独角兽”称号。

“我们特别尊重每一位研发人员,也努力给予其施展才能的平台。”芯驰科技董事长张强深知创新人才的关键地位。而他本人,正是被江北新区魅力所吸引的领军人物。在张强引领下,企业产品全部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汽车半导体芯片产业链提供可靠的核心处理器,填补国内产业空白。

从集成电路到生命健康,迅速成长的芯驰科技只是江北新区众多蓬勃发展企业中的一个剪影。实践证明,江北新区引才用才攻取创新之路,效果显著。

南京是科教资源高地,集聚人才不难产出成果,难的是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江北新区攻坚科技体制改革,往前先迈一步,试点推行新型研发机构“双聘制”,鼓励和允许新型研发机构中优秀的科技型企业家,分别与高校院所和新研企业签订聘用协议,不同主体相互融通,以不同身份分别在企业和高校院所从事科技创新实践和科研教学工作。

从“中国气象谷”到“华为鲲鹏”,从“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再到“双聘制”,试点首站便选在了深度合作的区内“双一流”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长三角智慧水务研究院院长刘敏,就是新型研发机构“双聘制”的受益者。这一模式下,他可以集中精力创新创业,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双聘制’是杠杆,对于引才用才事半功倍。”利用“双聘制”优势,刘敏还为江北新区引来了研究智慧水务的清华大学教授和德国专家等领军人才。

打通梗阻,破除束缚,创新之花自由盛放。2020年,江北新区新增新型研发机构25家,累计71家,占比超过南京市1/5,科技成果转化立项数位列全省第一,获得省成果转化资金资助金额达8000万元。

更让科研人员欣慰的是,江北新区不仅破壁,而且立新。

“收入分配影响干事创业积极性,科技创新领域正面临着收入分配的问题。”聂永军说。近年来,一系列科技领域的“小岗村改革”在江北新区展开,全面激活人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按技术参与进行分配,人才团队能够持有新型研发机构50%以上股份,江北新区更是支持人才团队在机构运营、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环节享有自主权。在江北新区众多企业之间,一直流传着“让科学家先富起来”的口号。

以改革释放量能,近年来,江北新区累计引育诺奖得主2名、中外院士61名、各类高层次人才2283名。高端创新人才化身“育林员”,在江北新区培植茁壮的创新种苗。

聚力主导产业,开拓“生长带”

一江“金融活水”,孕养两条产业“生长带”。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建设“芯片之城”和“基因之城”,江北新区聚焦而专注。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江北新区汇聚所有活力要素,服务集成电路和生命健康两大主导产业的创新之路,融贯成6家各具特色的“121”创新社区,成为产业主题鲜明、创新资源集聚、开放属性显著、公共平台健全、服务配套完善的创新生态集合体。

一个社区就是一个产业集群。“121”创新社区超前布局了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战略性产业的“卡脖子”技术攻关,汇聚诸如紫光展锐、创意电子GUC、中科芯等一批领先企业,致力核心技术攻关,发挥了创新链对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的坚强支撑作用,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

近日入选2021年南京市“培育独角兽”名单的北恒生物,就坐落在“121”基因社区。此外,驯鹿医疗、卡提医学、隆耀生物等众多头部企业集聚于此。基因细胞公共服务平台、生物医药检测服务平台、精准医疗服务平台等相继落地,助力企业向中高端环节进行科技攻关。北恒生物首席运营官王延宾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链完整、生态健康活跃是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的优势所在,“以发展态势来看,这里有望成为全国前三的生物医药园区”。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江北新区似乎走得比别人更早。在芯华章公共关系副总裁王晓宇看来,当不少城市还不知道EDA是怎么回事的时候,江北新区领导对整个半导体产业及EDA领域已有深刻理解。这也是芯华章选择在江北新区“干大事”的重要原因。

今年3月,芯行纪入驻位于江北新区研创园的总部办公室,正着力自主研发新一代数字芯片实现EDA技术和提供高端数字芯片设计解决方案,可大幅度提升芯片设计效率,并助力实现芯片一次性快速量产。“选择江北新区的首要因素是,这里产业发展专注,产业生态链优势凸显。”芯行纪CEO施海勇说。近几年,台积电、芯华章等产业头部企业陆续落户并很好发展,正印证着江北新区在科技创新、产业方面发展思路的前瞻性。

去年,江北新区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两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63%、30%,产业规模分别突破500亿和1000亿。目前,在生命健康产业领域,已集聚先声制药、世和基因、基蛋生物、南微医学等上下游企业900余家。两条产业“生长带”上,“创新森林”正蓬勃生长。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深思:向来对风口上的新兴产业“嗅觉”灵敏的资本,近年来都在紧盯江北新区。施海勇说,芯行纪还处在初创阶段,就有多家投资机构主动联络。“现在北京、上海等地知名投资机构盯上了江北新区,对这里的新项目,他们高度关注。”2020年南京共有36家企业跻身“亿元融资俱乐部”,江北新区独占16家。红杉、高瓴、中金、思佰益等知名投资机构在江北新区日益活跃。

人才丰富,企业集聚,资本青睐,创新生态自然形成。今年,江北新区推出全国首个依托大数据实现政策精准匹配的服务平台——“政策罗盘”,海量好政策实现精准投放,打破政策供需壁垒,为形成完备的创新生态添了一剂助燃剂。

高眺创新未来,共融“生态圈”

6月7日,由东南大学与江北新区合作共建的东南大学江北新区国际创新港启动建设,助力南京加快建设引领性创新型城市。这是深入推进校地融合发展的生动案例。江北新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近80余所知名高校都建立了紧密联系,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推动中国气象谷、龙华智谷等项目开工建设,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江北新区创新研究院,打造校地融合发展典范。

立足区域合作,江北新区看得更远。围绕“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江北新区正构建融合开放、互惠共享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启动长三角地区科学大数据库项目,谋划建立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探索推动科技创新券跨区域通兑通用……持续性链式举措都聚焦一个方向:突破壁垒限制,打造创新“生态圈”。

纵观全球,创新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与核心驱动力。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深圳南山区、广州天河区等国内外先进地区皆着力打造“创新生态雨林”,构建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已成趋势。

创新生态体系应该是什么模样?江北新区锚定一个关键词:开放共融。

今年,江北新区启动建设基因与细胞实验室,面向市场开放共享,聚集研究成果、创新合作、新锐企业,支持原创性研究快速实现产业化。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江北新区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纳入一个“圈”、拧成一股绳,打造以“一室、多中心”为支撑的重大创新平台体系,围绕“两城一中心”主导产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为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国之重器”贡献新区力量。

位于江北新区的南京市首家“国际人才服务中心”,国外人才能够在此一站式办理来华工作许可、居留许可。在国家级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首创“1+X+N”运营模式,海外创新中心、离岸孵化中心、孵化器、加速器,以及社会化机构等协同共进,构建创新引力“强磁场”。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江北新区的目标是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向新区加速集聚。

请进来,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合作成立的南京大学-伦敦国王学院联合医学研究院定位为“中国最好、世界一流”,重点就免疫学、肿瘤、老年病和先进诊疗技术4个前沿方向进行面向产业化的研究创新。携手“关键小国”,推动东南大学与乌普萨拉大学、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北欧名校合作,中瑞合作项目中欧迷你硅谷建设初见成效。剑桥大学南京科创中心也成果不断。

走出去,建设海外创新中心。先后在美国硅谷、英国牛津、剑桥、瑞典斯德哥尔摩等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地,建设新区海外创新中心,形成引进集聚海外创新资源的联动网络,实现了海外人才团队和创新项目落地的全流程服务保障体系,并设立7家海外创新中心,累计推荐项目200余个,其中52个落户项目、27人入选省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

“推动新发展格局下的城市创新,江北新区着力打造主体融通、要素融汇、文化融洽、全球融合的创新生态。积极开展‘双聘制’改革,加快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与经济的深度融通,是为主体融通;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推动科学仪器、知识产权、大数据等要素开放共享,是为要素融汇;扩大‘121创新社区’品牌影响力,厚植开放包容、跨界交流的创新文化,让不同思想交互碰撞,是为文化融洽;深化域外开放创新,利用剑桥大学南京科创中心等平台积极利用和转化国际优秀创新成果,提升新区在国内外创新格局中的整体位势,是为全球融合。”聂永军说,以2021南京创新周为新起点,江北新区创新热浪将持续翻涌。可以看见,精彩绘就的创新生态蓝图,正一步步化为现实图景。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