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11个重点专项70项重点工作

   2016-04-28 上海市科委
45
核心提示:近日,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举行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2016年科创中心建设重点工作安排。上海
    近日,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举行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2016年科创中心建设重点工作安排。上海市委书记、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韩正主持会议并强调,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已经进入全面深化、全面落实的关键阶段,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部署,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全力以赴创新突破、改革攻坚。
  韩正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已经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是一项国家战略,这就要求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始终围绕国家战略谋划、部署、落实和推进各项工作。当前,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目标任务十分明确,各项工作已经到了全面深化、全面落实的关键阶段,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部署,进一步破解难题、改革攻坚,一项一项抓落实、抓推进。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一切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摒弃,一切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都要大胆革除,一切束缚创新创业创造手脚的政府管理方式都要彻底改变。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如果不解放思想,就干不出一片局面;如果不解放思想,各项工作就容易业务化、具体化,无法站高望远。
  韩正强调,必须举全市之力推进科创中心建设。要进一步聚焦张江核心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要秉承开放的理念,以更宽阔的视野,围绕国家战略,吸引和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和优秀人才,迅速提高科技创新的集中度和显示度。要进一步聚焦创新人才发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是激发城市活力、培养未来人才的土壤,全市各区县要加强“双创”基地建设,注重质量和实效。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组组长杨雄指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已经进入全面落实阶段,这是一项事关全局长远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繁重,关键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授权试点与自主探索的关系。国家已授权上海试点的10项、20条改革措施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同时,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不等不靠,勇于自主探索,敢闯敢试敢突破,力争在制度创新上走在全国前列。二是重点突破和系统集成的关系。要找准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集中资源加强攻关、迅速突破,同时要加强各项改革创新措施的系统集成,把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与自贸试验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突出综合统筹,形成更系统、更协调、更有力的叠加效应。三是市和区的关系。市里重点聚焦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点区域,区县要充分发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优势,结合实际错位发展,形成竞相创新的良好氛围。四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市众创空间建设不仅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防止“一阵风”,关键要可持续、能培育出优秀企业。
  上海市委副书记、创新人才发展推进组组长应勇出席会议并讲话。市领导沈晓明、尹弘、周波、时光辉、王志雄,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出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科委、浦东新区负责同志汇报2016年本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工作。
  会议明确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2016年11个重点专项、70项重点工作。其中,4个专项围绕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努力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包括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国家科学中心组织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启动若干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建设、初步形成开放合作的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并争取率先承担国家任务、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6个专项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核心,聚焦六项改革试点,包括开展科技金融财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产业技术创新、海外人才引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1个专项是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集聚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