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贵州省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大胆先行先试,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促进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发挥作用,实现了“两个轮子”一起转。
2015年1月,贵州在全国率先实施普惠式科技资金创新券后补助政策,拉开了大胆试点改革推动科技创新的帷幕。这也是贵州省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的一次尝试。省科技厅探索以发放科技创新券的方式,对订立技术合同并经过认定登记的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给予无偿补助,重点向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的中小微企业、创客空间入驻企业发放。
2016年5月,49家企业领取了2016年度首批科技创新券,共计855万元。该券优先支持了大数据、大健康、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器内(众创空间)企业、贵州省科技型种子企业等。
科技创新券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激发了贵州省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在贵州,这样的创新探索还出现在更具突破性的科技体制改革领域。
2015年6月,贵州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支持贵州科学院、贵州省农科院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试点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八条措施(下称“科八条”)。
“科八条”鼓励“两院”科研人员面向园区、产业和企业需求,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入股、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多种形式,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探索科研人员服务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年来,“科八条”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威力?
贵州省农科院在省科技厅的资金扶持下,努力推进科研机构与农业产业紧密结合,提升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水平。围绕火龙果、食用菌、薏苡三个具有特色的产业,该院果树所、品资所、热作所分别与3家农业科技公司签署产业合作推进协议,组建了新型科技合作企业。目前,该院热作所和华腾公司联合在兴仁县回龙镇建立了1050亩薏苡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及推广面积11000亩。
“科八条”支持农业科研机构直接参股企业,科技人员可兼职兼薪、入股分红的改革尝试,让科技人员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直接掌握企业的科技需求,使科研与产业实现了零距离对接,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服务的效率。
同时,企业也从依靠经验的粗放生产转向依靠科技的提质增效生产,管理和技术到位率大大提高,生产过程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逐渐提高,特色和优势逐渐显现,竞争力逐渐增强。
走在深化改革创新的路上,贵州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贵州省将原有近30个科技计划整合为基础研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成果应用及产业化、平台及人才团队建设五大科技计划;
2015年,共向215家企业发放价值3650万元的科技创新券,带动企业投入研发资金1.58余亿元;
推动中科院贵州省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与贵州医科大学进行实质性整合,创建天然产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阳出台支持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联盟的政策,遵义、铜仁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调整财政科技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十三五”开局之年,贵州省科技战线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聚焦同步小康、聚焦重大需求、聚焦国民经济主战场,进一步启动、实施科技体制改革。
制定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贵州省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综合运用无偿补助、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方式,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
积极改进项目管理。贵州省组建规范化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逐步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放宽科研项目直接经费预算调整权限,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用和项目结转结余资金管理。
探索建立科研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科研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在贵州科学院、贵州省农科院试点基础上在全省推广“科八条”。以贵州省应用技术研究院试点,建立转制科研院和科技型企业引进人才的“蓄水池”,支持流动岗位科研人员带编制进入省属转制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在改革体制推动科技创新的新征途上,贵州阔步向前。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