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赋能共同富裕的核心支撑。
俯瞰瓯越大地,“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系统构建,架起温州实施创新首位战略的“四梁八柱”——
温州国家自创区,全国唯一一家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国家自创区,着力打造民营经济创新创业新高地。3年来,自创区“八大攻坚专项行动”不断迭代升级。智能装备和生命健康两大主导产业年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17.9%;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年均增长率2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65.3%提高到81.1%;温州国家高新区排名进入全国前50%。
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作为我省五大科创走廊之一,是提升温州未来竞争力的希望所在。两年来,科创走廊全面打响重点区块打造、交通路网建设、环境整治提升“三大会战”,创新资源在这里加速集聚裂变,浙大温州研究院、北斗产业基地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开花。浙南科技城核心区、中国眼谷、瓯海南湖科创小镇等重点区块初展英姿。
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已成功举办两届。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指引下,峰会搭建起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精彩演绎“办好一个会,赋能一座城”的创新故事。2020年峰会期间签约的8个战略合作协议、15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已全部落地,领军型人才产业化项目落地126个,409位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落地,落地率达84%。当前正加快建设以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园、产业城、学术中心为平台的“青科双创版图”。
今年5月20日,瓯江实验室成为浙江省第6个揭牌的省实验室,聚焦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建设“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塔尖重器”。瓯江实验室主任宋伟宏说:“计划通过10年建设,实现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若干方向基础研究达到世界前列,并带动超万亿元产业规模,服务全省、全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创新“四子落”,发展“满盘活”。当下的温州,“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成型,在全市域开启了更加注重资源统筹、成果转化、融合发展和效应集成的新阶段,全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科创高地。
一副“高端要素集聚在自创区、科技孵化在大走廊、成果溢出在全市域”的联动创新局面尽展眼前,走笔书写“共富”路上“创新之城”的新传奇。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创新体系中的“塔尖重器”。近年来,温州加速引育高能级创新平台,点燃创新驱动新引擎,成为科创高地建设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前不久,在中国眼谷·中央孵化园开园1周年发布会上,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学部主任、中国眼谷理事会理事长瞿佳教授晒出周年创新高分报表——累计注册企业突破100家;携手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落地共建16个联合研究院;吸引中信医疗基金等机构设立12亿元产业基金……
“原本计划5年内,引育一支不少于200人的高层次人才研究队伍,目前不到两年时间超额完成。”日前,在国科温州研究院两周年工作汇报会上,研究院副院长叶方富教授介绍道,该院从海内外名校引进了博士131人,博士后51人,已有19位团队负责人入选国家、中科院及省级的各类人才计划。
中国眼谷、国科温州研究院的快速发展,正是温州引育并举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提能造峰的一个缩影。折射我市创新平台正从高效聚集创新资源的“吸附器”,加速向持续催生创新动能的“发动机”蝶变,形成“高峰凸显、高原崛起”创新发展态势。
目前,全市引进共建了科思技术研究院、光子集成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载体)41家,实施科研项目418项,孵化104项;建成市级以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5家,组织开展技术难题攻关4000余项;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眼谷等市级及以上孵化平台149家,现有在孵企业(团队)4877家。
加速“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输出,充分释放高能级创新平台“强磁场”,让新兴产业布局水到渠成、重大项目花开有声——
今年以来,全市已签约或开工建设投资超100亿的产业项目8个,既有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正威国际投资120亿元的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中心,也有温商回归世界500强企业青山控股投资300亿元、预计年产值千亿元的瑞浦新能源产业基地,还有本土强企裂变出的正泰百亿数智绿能产业基地。
“塔尖重器”引领,持续释放“高地效应”,有力带动了广大企业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共建科创高地。据市科技局介绍,全市已新认定977家企业为2021年第一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依托奔腾激光、瑞浦能源等科技龙头企业创建省技术创新中心,面向全市主导产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探索建设企业创新联合体,已征集联合体培育对象9家。
聚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温州围绕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3个细分领域,正在探索重大科技创新攻关“揭榜挂帅”机制,现已梳理15个“揭榜挂帅”项目、32个“卡脖子”项目。
乐清智能电气小镇是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的13个重点区块之一。上周末,一场工业与能源物联网博览会在该小镇的正泰物联网传感器产业园内启幕,“智能电气数字化中心”等13个主题展区同时亮相。
与此同时,2021瓯江峰会·第二届国际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召开,搭建国际一流的产业协同和创新合作对接平台,向外界释放了温州乃至浙江全力打造科创高地的强烈信号。
创新要素加速聚集、相互激发、分工协作,形成强劲的“磁场效应”,就能释放出强大的爆发力。
科创企业是温州打造科创高地的源头活水,也是温州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劲动能。“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高新技术企业数从607家增至2404家,增长近4倍,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从1832家增至10340家,增长超5倍,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701.74亿元、占规上销售产值51%,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力军。
这片枝繁叶茂的“科创森林”,正是获益于温州多年来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加速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政策链、金融服务链“六链融合”,畅通创新主体成长通道。
“深入实施科技新政、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举措,推动了创新主体培育量质双提升。”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温州把创新驱动发展主战场放在制造业、放在实体经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企业是创新主体,而人才是引领创新的关键。为了彻底扭转“人才洼地”的被动局面,我市迭代升级“人才新政40条”,出台“瓯越鲲鹏计划”院士支持办法等一揽子政策,组建人才发展集团,以全球视野集聚高素质人才队伍。
两院院士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等10位院士进驻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的“瓯越院士之家”;全职引进浙江大学叶志镇院士,领衔担任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院长。海外院士来了,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宋伟宏全职加盟温州医科大学。截至6月底,我市入选省“鲲鹏行动”计划2人、入选数居全省第三;新增各类人才14.1万人,超额完成半年度引育任务。
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群体,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表征着一个地区的创新活跃度,与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潜力息息相关。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在温州调研时,高度肯定温州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等工作,勉励温州在推动市场主体成为创新主体上作出示范。
高峰凸显、高原崛起、雨林密布,在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的新征程上,温州将始终锚定科技创新“华山一条路”,厚植创新土壤、播撒创新种子,让创新因子在瓯越大地落地生根、在新征程上花开有声。
(来源:温州市科技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