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青岛市深化科技改革攻坚 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持续提速

   2021-02-05 科技部网站
59
核心提示:青岛市聚焦建设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锚定全市产业发展需求,围绕科技

青岛市聚焦建设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锚定全市产业发展需求,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深化改革攻坚。通过“全链条”一体设计,“小切口”深度突破,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催生科技成果更多更快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一、让市场挑项目,集中力量办大事。

一是改革项目产生机制。面向全社会常态化征集科技计划项目需求和指南,由行业、市场主体提出创新创意和建议方案,进行筛选论证。在筛选项目的关键环节,加大企业家、投资人、咨询专家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将成果转化、产业落地作为项目的主要评价标准,坚持用市场眼光考量科技项目。二是改革科研机构机制。鼓励和引导科研机构聚焦全市主导产业的技术需求“定制”项目,建立市场经济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等35家机构入选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居全省首位。三是改革资金扶持机制。坚持“把钱用在刀刃上”,将50万元以下的160个项目全部砍掉,把资金集中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设立局区(市)会商专项,对遴选的战略重点项目叠加市区两级政策支持。2020年实施局区(市)会商项目8项,支持资金4000万元。

二、让成果进车间,研发落地在产业场景内。

一是搭建成果对接平台。开发高企成果对接数字化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对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需求进行精准“画像”,与驻青科研机构成果进行匹配,仅在蓝谷就为118家高企匹配成功41项高新技术成果。成立半岛科创联盟,协同胶东五市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创投机构、孵化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联盟秘书长单位青岛檬豆网络科技2020年收集科研成果11163项,成功匹配合作项目251个。二是布局产业创新平台。创建工业互联网、海洋科技等4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依托云路先进材料等头部科技企业建设首批5家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在主导产业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生态。获批工业互联网、海洋药物等8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全部依托高新技术企业新建202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对上衔接实验室基础研究,对下衔接企业产业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源头技术供给。三是探索产业技术攻关“组阁揭榜”。既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发榜”立项,也支持高校平台为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发榜”立项。由揭榜单位首席专家“组阁”,调动社会力量攻克技术难题。目前已在2021年科技惠民示范引导专项申报中率先试点。四是培育企业创新主体。积极发展以创业投资为核心的投(保)贷联动业务,已累计支持企业155家次,发放贷款6.13亿元。2020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5000家,较上年翻番。首次试行高新技术企业无纸化申报评审,八大类30多种材料全部网上提交,大大降低企业申报成本,2020年全市高企预计突破4300家。深化高企上市行动,为上市培育库内62家重点企业提供每家20万元的科研经费,优先建设技术创新中心,行动开展18个月,新增上市及过会高企14家。

三、让人才有空间,释放科技创新积极性。

一是以项目定人才。在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中,更加注重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应用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不再把论文作为主要评审依据。在青岛领军人才计划中,弱化评价标准中“称号”“学历”“职称”等前置性门槛,突出成果转化、市场前景和产业贡献,依据项目水平评判人才层次。二是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入选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在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方面,对应用前景明朗、科研人员转化意愿强烈的成果,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不低于10年长期使用权,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由“被动牵引”到“主动参与”成果转化。三是试点开展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在2021年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项目中试点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下放项目资金分配和使用权,直接费用调剂权全部交给项目承担单位,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让科研人员放开手脚搞攻关。四是深化外国人才服务改革。获外国人管理、薪酬外汇便利化两个“高含金量”国家试点,获科技部外籍高端人才R签证审批权下放,外国高端人才来青工作可申请最长10年期限人才(R)签证。针对疫情实施外国人来华许可“不见面审批”,扩大境内申请范围,持商务、访问签证外国人可在境内申请。外国人工作许可办理时限从30天降到5天,全国最快。2020年发放许可4663份、占全省47%,第九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十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