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十三五”期间山东科技成绩亮眼 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6

   2020-12-25 大众报业·海报新闻
48
核心提示:12月24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三五’成就巡礼”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记者从发布会上获

  12月24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三五’成就巡礼”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山东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能力迈入全国前列。

“十三五”期间,山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15年的32.51%,增长到2020年第三季度的44.46%,增长11.95个百分点;山东高新技术企业今年有望突破1.4万家,是2015年的3.5倍。省级科技资金增加到120亿元以上,是2015年的4.4倍,带动市县投入140亿元。“十三五”以来,山东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目前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规模已突破5.05亿元,为培养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提升山东源头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技术“领跑”领域不断扩大,海洋、农业等领域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布的评估报告,山东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6位。

科技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2019年,山东启动了“高端自主芯片”“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等12个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实施了505个项目,财政投入36.5亿元,预计形成发明专利2724项,拉动投资286亿元,实现新增产值1249亿元,新增利润232亿元,新增税收64亿元。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标志着我国在高速磁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济麦44”亩产766.62公斤,创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纪录;在量子计算方面,“测量器件无关量子密钥分发”理论和实用化高效率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连续创造300公里、404公里、509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世界纪录;此外在智慧交通、精细化工、燃料电池、碳纤维、重大新药创制、医疗器械、地下工程重大灾害防控、深地资源勘查开采、海洋药物等20多个领域,山东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上均走在国内前列。2016年以来,山东单位或个人牵头获国家科技奖5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成效显著。

立足“十强”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围绕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化,系统布局创新平台,形成对产业发展的链式支撑。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实验室、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四级金字塔型“1313”实验室体系顶层设计。目前山东建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239个,5个山东省实验室(筹)即将完成挂牌,在推动源头创新,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有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60家。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能源研究院三大院相继挂牌成立。30家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加快推进,初步构建了“1+30+N”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体系。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以黄三角国家农高区为龙头、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18个省级农高区为重点、12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为依托,覆盖全省涉农县(市、区)的农业科技园区四级体系。2020年上半年,山东13个国家级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合计9355.6亿元,同比增长1.3%。

科技强企方阵初具规模。

遵循科技企业成长规律,按照不同阶段成长特点,精准制定扶持政策,构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截至目前,山东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25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419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42家,分别居全国第三位、第二位,山东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在孵企业超过2.5万家,为培育高企提供源头力量。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建立科创板上市企业培育库,进行“一对一”专业化服务辅导,支持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今年已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203家,较2019年增加8685家。

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加快隆起。

深入实施引进顶尖人才团队“一事一议”,完善即来即报机制,累计引进国际顶尖创新创业人才7人。认真落实《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人才兴鲁”行动打造新时代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出台加强科技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措施、集聚院士智力资源10条措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12条举措、外国人来山东工作便利化服务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推出一批健全科技创新市场导向、科研诚信建设和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成果,构建起全方位、全周期、全类别人才发展支撑体系。截至目前,山东共有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9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8人,224位专家(其中院士50人)组建了山东省科技创新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

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山东出台《关于健全科技创新市场导向制度的若干措施》《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推动科技创新深度融入经济发展主战场,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环境。深入推进流程再造,优化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组织实施方式和管理流程,加强部门协同,有效解决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问题,促进科技部门的职责向“定规划、定标准、组织重特大科技攻关”转变。创新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在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实施过程中,统筹推进科技攻关“揭榜制”和首席专家“组阁制”改革,加快推行项目经费“包干制”,推动山东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