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0日(星期六)下午3:00召开展望“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邀请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同志介绍“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山东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副处长 宋德印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召开“展望‘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邀请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于洪文先生,省教育厅副厅长白皓先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周春艳女士,省财政厅副厅长孙庆国先生介绍“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举措,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于洪文副厅长介绍有关情况。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 于洪文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借此机会,我与有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向各位介绍一下“十三五”时期全省科技工作成就和“十四五”时期加快科技自强自立,全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一、“十三五”全省科技创新成就
“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实现了“十三五”各项任务的胜利收官,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截至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1%,比2015年提高12.6个百分点;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6万家,是2015年的3.75倍。我省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6位,青岛、济南跻身全国创新型城市第10位和第14位。全省科技创新呈现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根本性转变。
一是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山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进入新发展阶段,更是把科技创新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台关于深化科技改革攻坚若干措施,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整合省直部门科技资金,自2020年起每年设立不少于120亿元的科技创新发展资金,是2015年的6.8倍,集中财力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强化放权、减负、激励,全面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内在动力。加快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开展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和经费使用权。简化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关键节点实行“里程碑”式管理,大力开展清理“四唯”专项行动,真正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开展省属院所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让科研院所焕发创新活力。
二是科技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以来,我省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全省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目前省自然科学基金规模已突破5.05亿元。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储备了一批具有产业发展引领作用的前瞻性原创技术,海洋、农业等领域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全国领先。聚焦“十强”产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近1000项,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2016年以来,我省143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其中我省单位或个人牵头5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三是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重点打造了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示范样板,30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为支撑,300家省级备案新型研发机构为补充的“1+30+N”的创新创业共同体体系。以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山东研究院、中科院济南科创城为代表的国家战略创新力量落户山东。“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逐步完善。全省建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1个,省实验室(筹)5个,省重点实验室239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在省级层面,目前已在生物合成、高端医疗器械、碳纤维等领域布局建设了65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有力提高了我省“十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科技强企方阵初具规模。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构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截至目前,全省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25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419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42家,分别居全国第三位、第二位,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在孵企业超过2.5万家,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源头力量。对科技型企业给予研发投入后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中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补助、“创新券”补贴等政策,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到18203家,居全国第三位。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十三五”以来,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大幅增长,年均增幅达到30%。
五是创新人才高地加快隆起。深入实施“人才兴鲁”战略,出台加强集聚院士智力资源10条措施、外国人来鲁工作便利化服务10条措施、促进自贸区海外人才流动便利化措施等改革政策,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强化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不超过35岁、全球前200名高校或自然指数前100位科研机构的博士来鲁就业创业的,直接给予省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连续两年举办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院士恳谈会,设立山东院士专家联合会。截至目前,我省共有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9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8人,常期在鲁工作的外国人才约1.5万人。
二、“十四五”时期加快科技自强自立,全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站在历史新起点,全省科技工作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加快科技自强自立,全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力争到“十四五”末,我省综合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在若干战略领域实现领跑,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确立我省特色优势。前天,省委省政府召开2021年工作动员大会,发出了以强化科技创新求突破的动员令,强调要以超常规举措构建全域创新体系,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强力引擎。这是重大的战略导向。为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我们将牢固树立系统思维,加强全局规划、总体统筹,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导向,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快构建十大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形成全区域、全要素、全链条、全社会的全域创新新格局,加快构建全域创新生态圈,不断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着力强化科技计划项目体系建设。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领域超前布局跨学科、跨领域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促进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市场渗透融合,为今后5-15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培育未来产业。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以省“十四五”国民经济规划确定的重大事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平台为应用场景,组织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和区域性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打通省内省外双循环的技术链条。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方式,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山东路径,每年组织实施100项左右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力争到“十四五”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氢能源等领域取得150项左右具有牵引性、支柱性的重大创新产品。坚持面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加大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力度,构建完善应急科研项目攻关机制。
二是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优化重组省重点实验室,力争“十四五”末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30家,省重点实验室达到300家左右。加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培育力度,力争“十四五”全省新增3-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现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零突破”。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实施创新创业共同体5年培育计划,带动各市培育建设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高能级重大创新平台。以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中科院济南科创城、海洋大科学中心等重大平台为载体,争取一批大科学装置落地。全力争创济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三是着力强化科技人才体系建设。大力引进我省重点产业急需、掌握“卡脖子”技术或填补我省学科空白的帅才型科学家和团队,采取“一事一议”量身打造扶持政策。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建立科技人才全球招聘制度,在高校、科研机构、实验室设立一定比例的国际人才岗。探索建立外国留学生创新奖励制度和创业国民待遇制度。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导向。在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及遴选中,坚决破除“五唯”倾向,突出标志性成果评价。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在收益分配、成果转化、期权激励机制向领军人才倾斜。
四是着力强化创新型企业体系建设。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力争到“十四五”末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分别达到3万家和3.6万家左右。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补链、扩链、增链、强链”加快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面,推动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五是着力强化科技园区与区域创新特色体系建设。推动高新区、自贸区、上合组织经贸合作示范区等各类科技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强化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建设一批机制创新、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重大创新平台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名片产业。加快国家高新区16市全覆盖。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高标准建设黄河流域科创大联盟,组建黄河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打造黄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实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6市全覆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撑。落实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要求,打造省会创新型城市群、胶东创新型城市群、鲁南创新型城市群,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六是着力强化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改革政府性引导基金考核机制,大力引导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建立以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评价体系,帮助企业将“技术流”转化为“资金流”。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科技项目实施。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常态化路演制度,促进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积极对接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探索建设山东绿色技术银行,引进实施一批绿色技术。
七是着力强化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和“二级事业单位正职领导持股”两项改革试点,从制度上解决人员积极性问题。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探索市场化、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打造一批区域性、品牌化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健全科技经纪人制度,开展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工作。建设一批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技术转移专业服务能力。
八是着力强化科技合作与创新国际化体系建设。将引进国际创新资源作为科技“双招双引”的重点。坚持海纳百川的开放思想和全球视野,加强优势领域科技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加快建设中日科学城、中乌研究院等合作载体。举办中日创新大赛、中韩创新大赛,打造中日韩科技创新合作的桥头堡。以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创业共同体为纽带,布局建设一批国际合作平台。
九是着力强化创新绩效标准化体系建设。将绩效作为衡量科技工作结果的标尺。坚持结果导向,通过加强绩效管理保障科技规划、科技计划设置任务目标的如期实现。科学合理制定对项目、平台、人才等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增强标准化服务能力。
十是着力强化科技管理干部队伍体系建设。聚力锻造一支敢担当、勇攻坚、善创新的科技管理干部队伍,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建设,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宋德印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请问,“十三五”时期,山东省通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解决了哪些“卡脖子”技术问题?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促进作用?
于洪文
“十三五”期间,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聚焦全省科技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以全面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关键技术突破、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群培育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统筹谋划、分类实施的思路,统筹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成果转化示范全链条一体化设计,统筹项目、人才、平台一体化推进,统筹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一体化融合,2016至2020年共立项实施1195个重大项目,拨付财政资金43.9亿元,突破了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在重点优势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有效推动了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其中,2020年,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围绕“十强”产业,按照产业链协同的原则,布局了40个项目、100个课题,至少可解决100项“卡脖子”技术问题。如,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支持研发的全球计算性能和密度最高的AI服务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50%。最高时速100公里、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跨坐式单轨列车下线,标志着我国跨坐式单轨车辆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全球首款热效率突破50%的商业化柴油机正式发布,热效率达到50.26%。自主培育的超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44”,亩产766.62公斤,创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记录,初步解决了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缺乏的“卡脖子”难题。
项目实施至少在三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促进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项目以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重大战略产品创新和突破创新链薄弱环节为抓手,由企业牵头研发具有牵引性、支柱性的重大产品,实现产业链“扩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素质提升。
二是集聚了一批优秀人才团队服务我省发展。全面推行揭榜制改革,探索试行首席专家组阁制,面向全球公开张榜,通过“揭榜挂帅”,引导优秀人才和团队与省内企业合作揭榜,吸引了省内外人才特别是海外专家参与科技攻关,借用外智促进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是营造了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生态。鼓励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院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有效解决了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成果转化不顺畅的难题,推动形成面向企业需求,院长、所长、董事长共同协商的创新生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项目立项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全社会科技创新热情。
中宏网记者
请问,“十四五”时期,我省如何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
于洪文
企业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主体和微观基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必由之路。“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实施科技型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工程,进一步做大做强我省科技型企业群体,让企业真正在创新中唱主角、挑大梁。
一是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计划。持续提升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的发展质效,强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源头培育。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数量实现双倍增。加大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到科创板上市发展,培育一批引领区域、行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二是不断优化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环境。深入落实和完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落细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投入后补助、创新券等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普惠政策,推动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力争到2022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占比达到35%左右。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服务和支持力度,千方百计推动国内外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要素向我省企业集聚,把企业蕴含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
三是深入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大力培育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建设“招才引智”的高水平研发机构,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支撑。按照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鼓励骨干企业牵头构建多方参与、产学研高效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牵头完成重大科技创新任务,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引领带动行业发展。遴选行业骨干企业重点培育,打造一支省内领先、国内领先、国际领先的阶梯式科技型企业队伍。
中国新闻社记者
请问,在“十四五”期间,我省高校如何支撑科技创新,谢谢?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白皓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发挥好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科学研究生力军、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的重要作用。
一是实施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工程,打造支撑我省科技创新的高水平动力源。聚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3所部属高校,创建世界一流;重点建设15所高水平大学和51个高水平学科,争创国内一流。推动每所本科高校都要建设2—3个重点学科,前瞻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一批紧密对接我省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群,夯实服务我省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基础。
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一是建设一流专业。持续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引领带动高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目前,我省共建设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0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3个)。二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着力发展和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四新”专业(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逐步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六大工程”,优化学位点布局,创新培养模式,加大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强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提升研究生素养能力。四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发挥“互联网+”大赛引领推动作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我省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三是加强教育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引育,为我省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一要优化教育人才工程梯队。结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优化形成以长江学者、泰山学者、齐鲁系列三个层级梯队合理的教育高层次才人才工程体系。二要加大青年人才引育力度。加强高校引才调度,抢抓机遇,举办“百名留英博士山东行”,组织青年学者泰山国际论坛、泰山学术论坛,继续实施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引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储备力量。
四是加强高校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科技供给。一是大力实施“百校三个一”工程。每个省属院校结对一个大院大所,开展协作攻关;结对一个产业园区,深化产学研合作;结对一个重点行业协会或链主企业,共建科教产融合联盟。形成教产研无缝对接机制,引导高校主动对接社会需求,主动承担企业行业科研项目,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服务山东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智库支持力度,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和创新链布局,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高我省高校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三是构建高效成果转化机制。在高校普遍设置技术经理人和成果转化专员,提高成果转化专业化水平,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优质创新资源。
齐鲁晚报记者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十三五”时期,我省不断创新人才支持政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科技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强人才支撑。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请问,在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方面,省人社厅将采取哪些举措?
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周春艳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人才工作的关心支持。科技创新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谁拥有了一流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了优势。近年来,我们聚焦人才这个根本,深入实施“人才兴鲁”行动,持续深化人事人才制度改革攻坚,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全省引进培育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下一步,我们将围绕鼓励支持科技人才创新,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丰富对科技人才的政策支持。提升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服务保障水平,加大对院士及团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针对领军人才、团队中坚、青年才俊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人才,量身定制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支持举措,保持我省人才支持政策的领先优势。调整完善泰山人才工程、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省级人才工程项目选拔管理,对掌握“卡脖子”技术或重点产业急需紧缺的科技人才给予优先支持。加大力度引进博士、博士后、留学人员等优秀青年人才,着力提高青年科技人才待遇,支持科技人才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兼职兼薪、离岗创业等方式取得合理收入,提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举办博士后、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吸引集聚更多海内外科技英才来山东创新创业。
二是进一步深化对高校科研院所的放权松绑。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着力破“藩篱”释“活力”。试点校企联合引才,建立多方共享用才机制,推动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有机结合。发挥好职称评审“指挥棒”作用,深化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切实破除“五唯”倾向,增设技术经纪人专业职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鼓励用人单位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进一步落实分配自主权。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绩效工资倾斜等灵活的分配方式搞活内部分配;允许提取和发放突出贡献奖励资金,奖励取得重大创新业绩的高层次人才;科研人员获得的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不受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不作为调控基数。
三是进一步强化对科技人才的服务保障。提升人才服务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推进高层次人才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绿色通道服务事项动态调整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健康顾问、法律顾问服务机制,探索组建省、市联动的人才服务联盟。做好专家走访慰问、休假考察、体检疗养等活动,提升团结、引领、服务科技人才水平。围绕制约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的堵点、难点和痛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力度,切实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科技人才支撑。
山东综合广播记者
科技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投入。请问在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省财政厅是如何考虑的?
山东省财政厅副厅长 孙庆国
这位记者朋友你好。山东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省财政也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财政保障重点,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特别是2019年,在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将省级科技投入大幅增加至120亿元,这个规模是2018年的3.75倍。去年,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和要求,将原先分散在各部门、各领域的科技创新类资金进行了全面统筹整合,设立了规模不低于120亿元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建立起了“统一集中、统一决策、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的资金项目管理新模式,将资金集中投向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原始创新、重大技术创新引导及产业化、重大创新平台项目等四个重点创新领域。同时,同步实施预算管理流程再造,实现了政策资金由财政国库到项目、到实施单位的“直通车”拨付管理,加快项目落地见效。2020年省级120亿元科技资金中,用于“四个重大”创新领域的项目资金达113亿元,占比达到94%,投入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十四五”期间,省财政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深化科技资金统筹整合,不断优化投入结构,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升资金使用绩效,努力为科教强省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财力保障。一是保持省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强度。省财政每年将安排规模不低于120亿元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四个重大”领域创新项目实施。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今年省级科技投入增长10%,由120亿元进一步增加到132亿元,全力助推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二是优化完善政策保障体系。重点围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产学研协同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关键环节,联合主管部门及时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健全完善覆盖重点创新领域、贯通创新全链条、惠及主要创新主体的政策框架体系。三是创新多元化财政支持方式。进一步加强财金政策联动,充分运用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市场化方式,打造更加丰富多元的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包”。特别要围绕科技型企业融资全链条,构建起财政、银行、担保、保险等多方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政策联动长效机制。四是建立健全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评价机制。不断强化科技资金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绩效管理,切实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构建适应科技活动规律和以科技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同时,实行绩效评价结果与科技领域政策调整、资金配置挂钩,全面树立“以绩效论英雄”的激励导向。
山东科技报记者
山东是海洋大省,海洋科技创新的前景十分广阔。请问“十四五”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于洪文
“十四五”期间,省科技厅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海洋强省战略的决策部署,不断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区域海洋科技创新能力,高水平推进新时代海洋强省建设。主要举措包括:
一是把海洋科技创新摆在科技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顶层设计和谋划布局。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强省建设为主线,会同省海洋局编制《“十四五”海洋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精心绘制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打造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和示范工程,大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促进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深度融合。
二是以创建国家实验室为契机,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牵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聚焦国家战略,引育一批战略科学家,启动一批重大科研项目,抢占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力争承担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增强海洋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推动海洋生态系统模拟研究设施、超高速高压水动力平台等系列大科学装置落地实施。争取建设海洋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进一步完善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开发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三是加快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供给。围绕海洋强省建设,实施好“透明海洋”等省级大科学计划,在深远海设施渔业、智慧港口、高技术船舶、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海洋生态保护等领域实施一批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重点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增强产业自主可控能力,为“海洋经济走在前列”提供科技支撑。
四是加快“政产学研金服用”融通创新,畅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高标准建设山东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完善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深度融合,促进中科院更多涉海科技成果在我省落地转化,在沿海各市形成特色鲜明、差异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科技产业聚集区,加快培育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宋德印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科技厅办公室马文哲,联系电话:66777072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