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资源小省,却成为科技创新大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第6位,企业创新能力居第2位,知识产权和专利综合实力均居第4位。201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20762亿元,同比增长7.7%。浙江前后三任省委书记一届传一届带领全省人民干,以发展速度、科技质量和创新动力,在全国科技创新高地上竖起“浙江标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整个浙江的自主创新能力走在了全国前列。
一、抓“第一生产力”一届接着一届干
浙江省委、省政府抓“第一生产力”,真正把创新摆在了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的高效服务融合产生强大动能,形成有浙江特色的创新体系,创新发展呈现出了加速推进的良好态势。
“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2006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加快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浙江的特点:一是集聚创新要素,始终坚持以开放的思路、市场的办法集聚和配置科技资源;二是激活创新主体,始终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三是转化创新成果,始终坚持以形成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
赵洪祝接任浙江省委书记后,抓“第一生产力”不遗余力,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和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青山湖科技城奠基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获批建设。
夏宝龙任浙江省委书记后,接力抓“第一生产力”,密集调研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提出“四个第一”要求。2016年,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补齐的“第一短板”。
浙江省坚持和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各地市县党政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十二五”时期,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960.54亿元,年均增长15.6%。围绕不同主题,在11个市和有关高新区开展20多项改革试点,涌现出了新昌、滨江等一批改革样板。
二、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7月下旬,浙江省政府出台决定:企业建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最高给予3000万元的支持。这是在浙江省把重点研究院建在企业战略实施以来出台的新政策。
浙江在新能源汽车、信息经济等23条产业链建设了209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选派青年科学家106名。省财政给予每家500万元或1000万元的建设经费补助,企业所在地政府同比例配套;每年至少支持实施1个省重大科技专项,给予100万元或150万元的经费补助。到目前,省政府已累计资助12.1亿元,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80多亿元,建成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536家、省级企业研究院474家。充分发挥每年3亿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专项资金作用。浙江全省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90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156家。
“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浙江健全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机制,在新一代网络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十二五”累计实施了1280余项重大科技项目。浙江贝达药业研发的抗肺癌新药“盐酸埃克替尼”,是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1.1类抗癌靶向创新药,是浙江省以企业为主完成的科技成果首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三、大手笔建设重大创新平台
浙江建设杭州城西科技大走廊的战略布局是:以浙大为核心,以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为两极,以科技特色小镇为支点,系统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浙江硅谷”。
2015年8月底获国务院批复后,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杭州市制定了配套政策,围绕“一区十片,多园多点”空间布局,积极在跨境电子商务、科技金融结合、人才集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联网创新创业等方面先行先试。
浙江把特色小镇等作为新的创新平台,重点支持。累计创建培育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特色小镇130家。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各类孵化器达180余家,其中国家级52家。累计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226家、工程技术中心81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86个。浙江积极发展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出台相关政策,已建设各类众创空间140余家,其中21家被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系。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按照“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要求,正加快建设成为集“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共享”五位一体的浙江科技大市场。2015年技术市场交易额达300亿元,年均增长32.6%。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