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家大院“一订五统”技术集成推广模式,在现代化农业建设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全国种粮大户、全国农村科技星火先进个人,界首市绿源高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徐公纯,2004年以来负责组织实施的阜阳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优质甘薯良繁及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先后投入128万元,围绕甘薯的良繁、无公害高产栽培、全程机械化栽培管理、大规模安全贮藏保鲜、培育超市供货品牌、构建研发平台等,建立了微机室、科技图书馆、星火技术培训学校,聘请了省内外农业专家在界首转化科技成果8项。在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中取得创新成果12项。其中“甘薯‘三段四期’无公害高效栽培管理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他采取的“一订五统”法即是双向承诺土地合理流转规模经营集成技术示范推广模式,一订是在经营上,示范园与农户签定订单,互利互惠,风险共担,五统是作物统一布局,良种统一供应,高产栽培技术统一标准运作,机械化统一管理收获,定时、定点统一收购,保证农民每年每亩夏栽甘薯较对照增收600—800元以上。农民乐意将耕地交给公司、合理流转土地、大规模示范推广高效栽培管理集成技术,实现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实现机械现代化农业、引领广大农民大幅增效、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杂交棉等主要作物制种形成产业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鉴于界首人多地少(人均仅0.8亩耕地),无矿产资源的实际情况,农业科技部门积极调整思路,围绕变粮食生产为种子生产抓技术创新推广。经过10多年的发展,界首市的农业生产已成为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甘薯、马铃薯等主要作物的良种生产繁育基地,成为西进东出的种子供应中心。近几年,小麦每年良繁营销小麦良种16000万公斤、杂良棉良种300万公斤、大豆良种1000万公斤、甘薯良种15000万公斤,实现良种良繁、生产、营销的产业化,产值达82000万元,较周边县(市、区)农民每亩增收600元以上。2006年以来,界首市杂交棉制种达到3000亩、优质棉繁育3000亩,优质棉种植面积稳定在10多万亩,良种棉面积的发展不仅供应周边县市600万亩的棉花生产,而且为界首棉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原料保障。目前,界首市优质棉及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6家,从棉花纺织、印染、家纺到棉花桔杆制造木地板等产业,2006年实现工业产值3.2亿元,占界首市工业产值的15%,成为引领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马铃薯高效立体栽培引领一方农民致富。
界首市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雨量适中,适合马铃薯生长,生产的马铃薯个大、表皮光滑、耐贮运,曾出口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享有盛誉。近几年来,界首市马铃薯栽培在农艺科技创新成果的支撑下,面积已发展到10万亩,在高效栽培技术上创新了立体栽培模式,实现了一年三熟,即2月上旬进行马铃薯保护地栽培,4月下旬套种西瓜,6月上旬套种棉花。亩产马铃薯2800—3000公斤,西瓜5000公斤,皮棉200公斤,实现亩年产值5600元,亩纯收入3500以上,较全市亩均增收1180元,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四、畜禽良种推广成为广大农民重要的增收举措。
据统计,通过三元杂交猪、野猪良繁、黄牛冷冻配种、土杂鸡养殖、波尔山羊颗粒配种等技术的示范推广,界首市目前出栏200头以上的养猪场达28家,年育肥黄牛30头以上养殖场达10家,万只鸡养殖户达287家,5000只蛋鸡养鸡场达105家。由于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使界首市的养殖业在皖西北地区成为一道引领农民增收的风景线,并且带动了当地吕长明清真牛肉、宏亮特殊食品等畜禽熟食产业的发展,被授予全国轻工食品金榜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