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建立长效机制 促进成果转化

   2008-09-08 舒城县科技局供稿
30
核心提示:近年来,舒城县抓住科技成果转化这条主线,通过项目带动,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化,探索建立了有利于科技成果转

近年来,舒城县抓住科技成果转化这条主线,通过项目带动,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化,探索建立了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是科技成果、专利数迅猛增长。据统计,舒城县1986-2003年的18年,全县共有59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2004—2007年,有64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

1986-2003年的18年,全县共获专利59件,发明16件,实用新型38件,外观设计5件。2004—2007以来,专利授权48件,其中发明10件,实用新型21件,外观设计17件。仅2007年专利申请量达37件,进入全省十强县。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近年来,该县科技人员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并迅速得以转化,成效显著。

舒城县德昌良种苗木有限公司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致力研究制约油茶产业的瓶颈技术,取得了四个油茶良种(大别山1—4号),两项技术(“油茶胚轴嫁接技术”、“油茶高截换优技术”)”的省级成果。公司采用油茶胚轴嫁接和高截换优两项技术,把大别山1-4号优良接穗嫁接到老残低产的油茶树,进行低产林改造,繁育油茶良种苗,新建油茶林,有力地推动了本县和周边地区油茶产业的发展。“板栗胚轴嫁接快速繁育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在国内同项研究中处于先进水平。此项成果与板栗优良品种、病虫防治、低产栗林改造、解决板栗空蓬问题等技术配套,使本县乃至大别山区的板栗生产技术得到提升。每年可为山区栗农增收600多万元。

九一六茶场选育的“舒茶早”被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确认为国家级良种。目前,“舒茶早”已在全县推广开,在本省安庆、巢湖、东至、无为、潜山等20多个县市及浙江、河南、山东、江西、四川等10多个省进行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各地已推广“舒茶早”10万亩。全国年需求量在1亿株左右。近两年,九一六茶场又相继选育了“特香早”、“山坡兰香2个新品种。“特香早”茶树品种可以称得上是我国茶树品种中的瑰宝。2007年12月参加了国家区试,均有望成为新的国家良种。

安徽舒玉特种陶瓷有限责任公司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制的“喷涂用陶瓷棒”填补了国内空白,促使美国诺顿公司陶瓷喷涂棒产品退出中国市场。

安徽志诚机电零部件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车用复合阻尼材料(板)”属汽车内饰件材料,产品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深受省内外多家汽车厂家青睐,市场前景广阔。2007年企业利税达393.85万元。

据统计,目前全县有144项科技成果得到开发、推广和运用,为全县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采取的主要措施:

1、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扶持政策。如《关于加速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决定》、《舒城县“十一五”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规划》、《舒城县专利申请补助(暂行)办法》、《舒城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和《舒城县享受政府科技津贴人员选拔办法》等。这些文件的出台,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开展两项特色工作。

近年来,该县把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和民营科技企业培育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来抓。

在农业科技方面,该县以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为载体,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创办领办经济实体,推广适用技术,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科技特派员丁思年创办了谷瑞公司,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300亩,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生产无公害蔬菜,组建了无公害蔬菜产业协会,采用“协会+公司+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带动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科技特派员章廷生自筹资金为当地板栗注册了“望母寨”商标,创办了有机板栗协会,“望母寨”牌板栗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的有机食品认证(OFDC),有机板栗生态园建设项目在世界银行、国家扶贫办、民政部联合举办的“中国发展市场”975个项目评审中,获得第4名(一等奖),并获世界银行3万美元的无偿捐赠。一些科技特派员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创建5个科技专家大院,在油茶、茶叶、中药材、蔬菜、农作物良种方面取得一批国家级、省级成果。据统计,全县已发展科技特派员55名,实施科技项目31项,推广新技术、新产品150多项,引进新品种106个,成立龙头企业13家,举办各类形式的培训班215次,培训农民25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900份,安置农村劳动力2550人;科技项目总投资达5000余万元,实现利润1300余万元。

在工业科技方面,该县注重培育民营科技企业,帮助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寻求技术依托,发挥他们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科技示范带动方面的作用一些科技民企在绿茶籽油生产技术、生物燃料油新技术、新型滑杆和座位平移调节功能学步车、鹅/鸭弯毛、弯毛片的矫直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目前该县市级民营科技企业19家、省高新技术企业4家。

3、建立三个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科技投入长效机制。

近年来,该县科技三项经费逐年增加,达到财政预算支出的1.1%以上,2005年安排370万元,2006年安排444万元, 2007年安排666万元。全县民营科技企业、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2%以上。县科技担保公司每年担保贷款近2亿元。初步建立以财政为引导,企业、农民投入为主体,金融投入为支撑,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的科技投入长效机制。

二是建立科技激励的长效机制。近年来,该县出台一批科技成果奖励、专利补助等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县科学技术进步奖、享受县政府津贴每两年评审一次,对不同类型专利权人县财政给予1000-3000元的补助,对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每年给予20万元的贴息补助。2004年-2007年,县政府先后两次对54项科技成果、20名政府科技津贴的享受人员,分别给予了物质和精神奖励。2007年以来县财政补助专利权人4万多元。

三是建立科普和科技宣传、培训的长效机制。

该县建立了由科技局牵头,科协、农科办,以及涉农部门配合科普和科技宣传、培训机制,每年开展2-3次较大规模科教宣传、专家讲座、普及活动。县电视台开办了《讲科学,破迷信》等科普专栏。近两年来,推进科技“三进村”,由农委、县科技局组织专家700多人次,出动“农业科技直通车”50多次,开展适用技术培训100多场次,发放技术资料10多份,光碟1000多盘,受益农民10多万人次。

4、搭建四个平台

一是产学研合作平台。

该县已形成政府牵头,校企双向选择,对口落实的产学研机制,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产学研合作试验县。几年来,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与该县在经济、技术、科研、教育等方面,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蔬菜、板栗、油茶、茶叶、中药材、养殖、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其中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的油茶良种选育、油茶胚轴嫁接与培育技术研究、油茶炭疽病及落果综合防治研究获得成功;安徽舒农农药种业有限公司与省化工研究院和天津大学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所生产的四大系列16个产品中,3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新产品,成为省化工研究院的试验、生产基地。

二是融资服务平台。该县由县科技局牵头组建的科技担保公司,为民营企业、科技大户等提供融资担保。该公司2001年9月挂牌成立,现有资产1亿多元。运用以来,累计担保贷款达6亿元,金融担保为科技企业和专业大户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三是企业孵化平台。该县由县科技局牵头筹建科技创业园,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为科技人才创业以及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县政府在税收、用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创业园的发展,园区总规划总面积20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占地13.3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4500多万元,建成并投入使用孵化厂房3万M2,在建厂房2.3万M2,入园企业达15家,租用厂房3万平方米。

四是信息服务平台

该县为“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和省“新农村千村百镇信息化试点县”,全县建成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城区所有党政机关和部分事业单位的党政信息网平台,在全省率先开通县乡两级视频会议系统。开发和引用了一批软件,开通科技信息网、农业网等网站,实现了政策、科技和市场信息共享,加速了现代科技成果进企入户,增强了科技服务能力。

cript> var doc = document var form = document.form var form1 = document.form1 var form2 = document.form2 var errno = 0 if (!refreshing) { if (arg.length > 6 && arg.substring(0, 7) == 'bgcolor') color(arg.substring(8, arg.length)) f = eval('parent.' + self.name + 'Init') if (f) f() } cript>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