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实施省政府《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紧密结合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近日滁州市政府印发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滁州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实施“369”创新工程。强化三体建设----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的“三体建设”;构建六大平台----建立产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中介服务、科技资源共享、科技创业孵化、科技创新投融资六大服务平台;主攻九大产业----改造提升家电信息、机械汽车、纺织服装、化工建材、非金属矿深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三大新兴产业。
二、制定6条保障措施。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建立投入引导机制;落实自主创新政策;完善人才引进结构和培育机制;建立专利、标准和品牌的导向机制;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在“保障措施”中的突破点是:1、建立技术创新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各县(市、区)也要设立相应的技术创新资金,用于对创新型企业的奖励、产业关键技术研发资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发机构与高端人才引进和国家、省重大项目配套等。2、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科技投入与创新”列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促进科学发展考核评价机制,重点考核所在区域的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万人专利授权量、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比重等三项内容;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滁州市试点工作目标任务、组织实施情况,纳入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和市、县(市、区)政府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
三、实现倍增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全市主要技术创新指标均较2009年增长2倍。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实现700亿元,专利授权量突破1200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超过15家,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超出80家,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6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0亿元。全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科技支撑条件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