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力促东至县食用菌产业提升

   2010-12-07 池州市科技局供稿
43
核心提示:2008年东至县食用菌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科技富民强县项目被科技部、财政部批准立项,项目执行期

2008年东至县食用菌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科技富民强县项目被科技部、财政部批准立项,项目执行期为3年时间。3年来,该县围绕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了东至县食用菌产业的提升,促进了农民增收、财政增收,龙头企业实力增强。

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大力建设标准化菌种繁育基地,以兴农、德丰、鑫泰、日财等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累计新建标准化菌种繁育设施6000㎡,突破了母种繁育的瓶颈,原种、栽培种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分别达到10万袋、280万袋,改变了该县母种依赖外地引进的局面,可满足全县年栽培2亿袋食用菌生产规模对菌种的需求;二是强化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新建毛木耳、富硒香菇、黑木耳、鸡腿菇标准化科技示范基地200亩、400万袋,辐射带动全县新发展1500亩、3000万袋。特别是兴农菌业投入千余万元建成了占地达30亩可实行人工环控的工厂化、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日生产鲜品能力达3吨;三是突出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新建食用菌产品深加工、保鲜包装生产线4条,带动全县年加工能力达4000吨,较项目实施前翻了一番。四是重点抓好食用菌废料转化基地建设。全县8个重点食用菌乡镇均新建了食用菌废料转化示范基地,开发、开拓了废料的综合利用技术和渠道,实现了废料还林、还田,二次利用栽培鸡腿菇、加工野猪饲料、机制炭等多种用途,年转化利用废料6000吨,形成了农业循环经济良性发展模式。

科技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建立了县、乡镇、企业多级培训体系。特别是通过整合县直涉农、涉科等有关部门及乡镇的食用菌人才,创建了县食用菌科技服务中心,该中心在科技局(项目办)的统一组织协调下面向菌农、企业常年开展各种形式的食用菌科技服务。二是通过在东至县科技工作网开通食用菌专业技术网页,为全县广大菌农、企业提供更快捷、适时的技术、市场和项目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另外已经组建的科技特派员队伍也为食用菌科技服务能力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一是项目实施带动了全县食用菌产业的整体发展,2010年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达1.1亿袋,鲜品产量达11万吨,总产值达4亿元,其中种植产值达2.8亿元,纯利润1.4亿元,种植农户由2007年的3500户发展到2010年的4500户,户均纯收入达3万元以上,比项目实施前的2007年增长1万元;年加工各种食用菌产品达4000吨,加工产值达1.2亿元。龙头企业累计为财政增收1000万元以上。二是该项目的实施除直接给菌农、企业带来增收外,还有力地辐射带动了商贸、运输、服务、原辅材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附全县15000多农村劳力就业,带动增收3亿元;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东至县农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占全县农业总产值比重已达20%。在过去以茶叶为主要经济收入的山区乡镇,食用菌产值已超过了茶叶的几倍至几十倍,该产业促进了资源合理利用和配置,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优化了东至县的农业产业结构。三是该项目充分利用农、林产业废弃资源,示范推广了棉秸屑袋栽毛木耳配方与高产栽培技术,开发、开拓了废料的综合利用技术和渠道,实现了毛木耳废料二次利用栽培鸡腿菇、加工野猪饲料、机制炭、还林还田等多种用途。通过食用菌工程技术转化了食用菌生产废料6000吨,利用了10万亩棉花秸秆,减少了5000立方米木材的消耗量,在食用菌产业发展提升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实现了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通过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实施,东至县食用菌产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科技水平、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取得了3项科技成果,申报了8项专利,发布了1个企业标准,东至县实施的安徽省农业(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也于今年顺利通过验收,真正实现了菌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目标。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