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十一五”的发展,体现出速度快、质量高、效益好,自主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发展”和“引领未来”作用。2005年至2010年,合肥高新技术产值由488亿元增长到2021亿元,年均增长32.5%;增加值由128亿元增长到620亿元,年均增长37.1%;在全国率先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2008年开始国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38户;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64%、48%,分别是“十五”的5.4倍和3.3倍,综合竞争力前移15位。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13.8%提高到2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41%提高到50%。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工作不断拓展,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获得国家批复,被科技部、发改委列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蝉联科技进步先进市。
一是始终坚持以大开放为动力、以项目为抓手,全力推动创新型产业爆发式增长。强化“产业是核心”的顶层理念,确立“产业第一”的工作导向。坚持从合肥实际出发,以大开放的视野借梯登高、借力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361.33亿元,重点做大做强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等产业,京东方六代线、鑫昊PDP、彩虹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彩虹蓝光LED等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投产;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呈现集聚效应,赛维LDK太阳能电池、海润光伏、友达光电等一批大项目快速推进。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发展确立全国领先优势,诞生了全球首条纯电动车公交线路、世界首个规模化全通型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上,通过自主创新产品“首台首套”政府采购示范等政策,创新商业模式,同时以新的思路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2010年共销售新能源客车225台、新能源乘用车585台,新能源汽车招投标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
二是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大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合肥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坚持从载体、政策、人才等方面推进自主创新要素与产业对接,以高校院所为主角,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组建新能源汽车、语音信息研究院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打造成果聚集转化平台。出台并不断修订完善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6亿元以上,整合全市各类支持科技创新的资金,建立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和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64亿元,是2005年(19.6亿元)的3.3倍,占GDP比重2.37%,比“十五”末提高0.87个百分点。积极探索新兴产业多种培育模式,一是政策推进模式。通过自主创新产品“首台首套”政府采购示范等政策,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二是引进合作模式。引进京东方等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实现产业集聚发展。与中航、中建材、中电科等央企开展战略合作,引进建设区域总部。三是平台集聚模式。如整合资源建设公共安全研究院,吸引一批人才团队开展研发与成果转化。四是联盟促进模式。通过组建汽车电子、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多方合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态势。
三是始终坚持以平台建设为重点、以完善配套措施作保障,聚力打造自主创新的支撑体系。加快构建功能一流的发展平台,为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了科技创新示范区,示范核心区“一中心三基地”(包括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亿元。不断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出台专利权质押贷款及股权质押贷款融资管理办法。通过引入风险投资和建立种子基金、担保资金,逐步形成了一个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各种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和投融资担保体系。全方位营造鼓励、支持和引导创新的环境,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创新、激励创造,崇尚成功、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最大程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四是始终坚持以创业为根本、以企业为载体,着力集聚和激活创新型人才资源。坚持外引内培,以开放的视野引进人才,打造留学生创业园、“海智”基地、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院士工作站等载体。鼓励创业创造,通过如杰事杰新材料、芯硕半导体等企业的引进,发挥一个领军人才和团队的作用,来带动一个产业。集聚和造就产业创新人才,比如,新站区吸引近2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才;一个京东方六代线项目就吸纳4600多人就业,其中1200多人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还有杰事杰、鑫昊PDP、彩虹光伏、海润光伏、友达光电、塞维LDK、宝龙达等企业,分别集聚各类人才2万多人。
“十二五”时期,合肥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技部的部署要求,坚持成功的做法不动摇,继续狠抓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发展,力争到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数、专利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数、创业风险投资在2010年基础上翻两番,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自主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今年市本级预算安排自主创新专项资金6亿元、新型工业化资金7.5亿元,专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6亿元。继续开展大招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合肥,引进研发中心、区域总部。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基地-产业集群”的路径,加快推进一批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带动太阳能光伏、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集聚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高标准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聚高端人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以“一中心三基地”建设为引领,建设一批管理咨询、创业辅导、技术中介、专利事务等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形成立体化、网络化、一体化的区域创新公共服务中心。
三是进一步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统筹“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继续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坚持“引进聚集”与“自主培育”相结合,突出培育100家核心企业、500家有望爆发性增长的雏鹰企业,孵化发展2000家高新技术中小企业。
四是进一步激活自主创新要素。继续深化投融资、科技管理、人事管理等体制改革,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积极争取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试点,突出抓好政策性担保、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新三板”市场试点,加强拟上市后备高科技企业培育,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积极协调落实企业股权及分红激励试点政策,先期在各平台、研究院开展试点。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让人才与企业、项目之间顺畅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