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蚌埠市科技局积极做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

   2011-03-25 蚌埠市科技局供稿
35
核心提示:一、多措并举,做好支撑保障工作 (一)精选人员发展队伍。市科技局找准农民科技需求与科技特派员技术专长

一、多措并举,做好支撑保障工作

(一)精选人员发展队伍。市科技局找准农民科技需求与科技特派员技术专长、农村产业特色和科技力量优势的最佳结合点,做到供需相适应,从而使选派工作更加顺利有效。一是坚持标准选。在选派科技特派员工作中制订了挑选标准,规定被选派的科技特派员要具备“四有”,即有热情,有技能,有身体,有支撑。二是围绕产业选。根据该市农业资源特点、产业优势和发展前景,依托已经形成规模的粮食、水产、食用菌、果品等主导产业,从相关的农口及有关部门单位选聘科技特派员。三是拓宽渠道选。充分利用本土人才资源,不拘一格,多渠道挑选科技特派员。不局限于从农、林、牧、水等涉农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选聘,把选派的范围向专家教授以及乡土人才和科技致富能手延伸。

(二)加强科技特派员业务培训。为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2010年,该局举办了科技特派员培训,对来自全市各县、区科技人员及农村种植、养殖技术能手等近150名科技特派员进行了培训,颁发聘书。培训内容涉及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知识、各级科技项目申报要求、蚌埠市专利工作意见、省市县专利资金资助办法、科技项目编制注意事项、专利知识讲座、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并组织科技特派员参观考察了中国(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三元朱村大棚示范基地及蔬菜协会等新农村建设典型。培训班通过聘请专家讲课、优秀特派员座谈、实地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提高了科技特派员综合素质和为民服务能力。

(三)设立了科技特派员项目资金。一年来,全市拿出科技应用与研究经费400余万元支持了40多个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科技示范项目,带动各级投入1个亿以上。

(四)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保障制度。保障科技特派员工作顺利开展。淮上区为科技特派员发放津贴,支持科技特派员驻点基层;五河县每年拿出资金用于科技特派员的培训和考察学习等。

(五)注重典型引导,不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固镇县在电视节目中开辟了特派员专栏,为科技特派员打造宣传先进,获取技术、传递信息、交流经验、对接市场的平台,扩大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社会影响。

(六)严格考核奖惩。制定考核细则,明确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为督促科技特派员认真开展工作,特派员在写好日志的同时,每半年书面报告一次工作,年底联合各有关部门对特派员进行一次综合考评,特别优秀的,给予奖励,在提高其政治和经济待遇的同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对考核不称职的,将取消其科技特派员资格和有关待遇;对指导不力,并造成不良后果的特派员,给予通报批评,同时追究选派单位督查不力等责任。对特派员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并取得显著成效的选派单位,予以表彰。

(七)积极引导和扶持科技特派员以资金入股、个人创业、股份合作、技术服务等形式参与经营生产,涌现出了王洪军、郭佳等一批创业的典型,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二、土洋结合,优化科技特派员队伍。

蚌埠市的科技特派员队伍中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4名,高校教授20余名。通过三年来的实践创造了“金字塔”型科技特派员队伍。即“科技特派员技术组总组长”带“专业组组长”、“专业组组长”带“成员”、“成员”带土专家和农户的模式。注重培育、储备土能人、土专家,把这批乡土科技能人纳入科技特派员人才库,并选出一批科技特派员后备人才,既突出了专家的主导地位,也培育了一批“永久牌”科技特派员。

三、结合科技示范工程,创新工作模式。

近年来,蚌埠市科技示范工程蓬勃开展,目前全市共建设各级农业专家大院20座、科技示范园区20个。2007年该市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正式启动,掀起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巨大变革。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发掘出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结合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拥有一个专家组,建立起产业化开发的模式,“蚌埠市草鸡生态养殖产业化专家大院” 等一批专家大院相继建立。科技特派员依托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示范点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为科技特派员工作增添了活力。

四、不断探索形成了多种有效的服务运行模式。

一是“龙头企业+科技特派员+农户”运行模式,架起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科技特派员王本龙,应聘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五河县大新金塘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全面负责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对公司内的管理模式、养殖种类、养殖流程、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金塘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实施了省、市科技计划项目6个,年销售收入也由原来的500万元左右,一举上升到800万元。为了带动农民通过养殖致富,王本龙通过与公司领导协商,在全县范围内选取15家养殖户,为每户提供1500只幼鳖养殖及配套养殖技术服务,待商品鳖上市后再偿还苗种费用,缓解了养殖户从事甲鱼养殖资金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二是“龙头企业+科技特派员+协会+农户”运行模式,架起企业、协会与农民之间的桥梁。科技特派员路静以技术入股和资金入股的形式到淮河种猪养殖公司后,与淮河种猪养殖协会382户养殖户建立起经济利益共同体,全面承担企业及协会的饲养技术、疫病防治及配种等工作,服务数量达3万多头。在他的精心指导和管理下,为企业和农户增加收入约2000多万元,对全县养猪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 “基地(园区)+科技特派员+流通+农户”运行模式,架起市场与农户之间的桥梁。科技特派员陈道群针对当地设施蔬菜的主导产品如大青豆、西芹等品种老化、经济效益低、市场流通不畅等问题,通过引进高产优质高效蔬菜新品种、新技术,从前期优质种苗供应、中期技术指导、后期产品销售等方面与日光温室种植户签订技术承包合同,建立利益共同体,指导农民进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实行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质量监控,申请了无公害大青豆、西芹、黄瓜、茄子、辣椒的产品认证,注册了“梅桥”牌无公害蔬菜商标。在他的示范带动下,6个蔬菜基地镇20%~30%的菜农与其签定了订单合同,技术服务的菜农约7000余户,直接或间接户均增收500~2000元,他所下派的大青豆基地、兴达公司年创利润10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公司、农户的双赢。

四是“中介组织+科技特派员+农户”运行模式,推动了农业科技中介组织建设。为了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果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特派员姚登波与派驻点单位、相关乡镇、村协商,相继成立了荆涂石榴新技术应用协会、下洪优质石榴协会等。协会在广泛征求果农意见的基础上,采取“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领头,村委会扶持,广大果农自愿参与的形式发展会员1300多名;协会已举办科技讲座12期,讨论解决生产难题15项,繁育石榴优质品种50多亩,推广无公害套袋栽培面积3000多亩,推广高接换优技术面积达500多亩,帮助果农销售石榴980吨。2007年参加协会的农户人均石榴收入达到2930元,比未参加协会的人均增收490元。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