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舒城县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2011-05-24 舒城县科技局供稿
32
核心提示:近年来,舒城县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创新的内容和运行机制

近年来,舒城县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创新的内容和运行机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小企业正在实现由过去的靠扩大规模、增加人力等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自主创新日益成为舒城县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该县现有规模以上中小企业158家。2008-2009年度获得县科技进步奖30家,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家,其中舒城德昌苗木有限公司和华晶新材料有限公司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010年度全县申请专利182件,已授权81件。

1、传统产业改造效果明显。围绕产业技术升级,一些企业采用新工艺、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取得了较好成效。如:三乐童车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1994年8月,当初,该公司自主创新意识淡薄,模仿一些大公司产品样式,结果导致侵权。此后,该公司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注重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通过自主研发获得国家专利32项,成为全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研发人员先后有2人获得县政府科技津贴,10人获得市、县科技进步奖励,2010年被六安市科技局授予全市童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公司从建厂初的仅14万元资产,现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拥有总资产1.23亿元,员工1600多人的安徽省规模最大的专业生产童车、童床及相关产品的民营企业。2011年该公司有望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

2、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截止2010年全县已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品10个。鼓励规模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迅速推进,企业已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目前,已有5家企业申报六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全县已选聘科技特派员58名,从高校院所聘请9位首席专家,建立了2个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7个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3、科技中介体系初步建成。现有科技服务中心、专利咨询服务部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信息化工程建设初见成效,全县上网企业达100家,其中约80%已建立了主页。另外,全县科技特派员已组建经济实体的37个,形成利益共同体35个、其中形成龙头企业4个、组建产业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9个。

4、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改善。一是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在新认定为国家、省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新产品、专利申请、转化等政府分别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如:新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新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新认定为国家级新产品,一次性奖励企业10万元;新认定为省级新产品,一次性奖励企业2.5万元。二是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始终坚持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基本达到财政预算支出的1%以上,科普经费人均0.1元确保到位。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全县企业的科技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逐年增加,骨干企业达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5%以上。另外,成立了县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全县已有10多家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其中2010年金信担保公司累计担保额达到10亿多元。

5、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近年来,舒城县充分利用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优势,走产学研合作之路,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全县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60多项,涉及油茶、茶叶、蔬菜、板栗、中药材、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特种陶瓷、啤酒、化工、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和信息技术等多种领域和行业。舒城县与安徽农业大学搭建了合作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实验基地,已合作实施了30多项科技项目。另外,县政府与安徽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创新基地,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使他们得到了全方位的锤炼;另一方面,增强了企业的知识人才意识,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技术力量。截止目前,已入驻创新基地两批11名研究生,完成调研课题10多项,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