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高举科技自主创新大旗推动社会跨越发展

   2011-11-15 合肥市科技局供稿
30
核心提示:“十一五”以来,合肥科技兴农工作抢抓合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历史机

“十一五”以来,合肥科技兴农工作抢抓合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历史机遇,高举自主创新大旗, 积极进取,服务三农,不断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呈现科技兴业、富民强县、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的良好发展态势。合肥科技工作连续七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市8个市县区首次全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6个市县区获得全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步伐

一是注重加强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充分发挥驻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整合科技资源,实现重点突破,服务农业持续发展,五年来累计发动科技专业人员下乡面对面服务农村致富带头人7000余名,积极推进“星火计划”实施,直接带动农户12600余户,以科学技术引领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全市连续5年粮食增产30多万吨。二是注重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支持,培育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的生物育种企业13 家,全市种子企业年销售种子1.8亿公斤,销售收入20亿元,其中两系杂交水稻和西甜瓜种业居全国领先水平。三是注重加强对具有爆发性增长潜力的农业中小企业培育,服务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打造国家级肥东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其规模和产值均位居全国前列。四是注重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引进农业新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全市农业综合竞争力。五是重视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注重发挥已有的50多家农业专家大院和100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作用,加速推进全市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进程。五年来,累计推荐申报国家及省农业项目595项,获批准立项370余项,获得项目资金3.2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产业自主创新步伐。

二、实施富民强县工程,扎实推进国家专项行动计划

该市以科技引领,富民强县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国家富民强县战略。2008年该市国家富民强县工程项目——肥东县奶牛快速扩繁及优质原料奶生产技术体系建设,获得国家项目资金190万,省级配套8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成功实施并顺利通过验收,共培育了2家龙头企业,建成2个生态养殖示范场,辐射全县18个乡镇,形成存栏奶牛2.5万头,年产值达2亿元的现代奶牛产业基地,农民户均增收超过1000元,使肥东县一跃成为全市奶牛产业支柱。2011年国家富民强县工程项目——庐江县出口型蔬菜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获得国家项目资金143万元,省级配套30万元,项目完成后,将在同大、郭河、城关、柯坦等重点蔬菜生产镇,建设出口蔬菜生产基地10万亩,重点建设2万亩出口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关键技术的引进、培训与示范推广,普及新技术,将壮大庐江蔬菜产业,并使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培育龙头企业,加速蔬菜深加工产业发展,使农民增收,壮大县域经济。

三、以科技为先导,加快社会民生事业发展

五年来,全市获得国家一类新药批件6个,其中永生制药生产的国家一类抗癌药——“喜滴克”(尿多酸肽注射液)2010年成功实现产业化。共培育生物医药企业42家,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24.7亿元,同比增长26%,预计2011年产值将达30 亿元以上;累计协调调度“生物质热解二代技术产业化中试和示范推广”等40多项重大项目,安徽农业大学的“真菌杀虫剂”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注重加强民生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促进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研发与应用。推动蓝藻治理和秸秆焚烧、污泥垃圾焚烧餐厨废弃物研究。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医疗器械研发的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科技行动,重点推广健康知识和技术。推动节能减排和能源高效转化、建筑节能与节能新材料、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等技术研发,成效明显。

四、以自主创新为引领,展望十二五规划蓝图

“十二五”时期是合肥市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合肥市将积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变化,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以培育产业为主导,不断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开创农业及社会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及其装备制造技术,发展环境监测仪器、环保材料和药剂等节能环保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以电力和电机节能设备制造为主的工业节能产业和以建材生产为主的建筑节能产业。推动废弃物回收利用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二)培育壮大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

(三)培育壮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水平,加快农产品加工及其制品的多样化、方便化、安全化、优质化和国际化发展,提高生鲜冷保鲜、加工技术水平,完善产品的规格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保护和发展特色产品和传统品牌。重点发展粮油、畜禽、食品、蔬菜水果、饲料等优势主导产业,力争十二五末农副产品深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

(四)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整合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种子种苗、设施园艺、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节能环保、生物质能源、绿色养殖等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规模高效农业、生态循环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农业物流园区,开发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链延伸,推进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培育壮大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加强对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攻关,组织开发和示范推广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积极探索发展产业共生循环经济有效模式,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形成一批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生产企业,建立若干个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工业(农业)园区。

(六)培育壮大民生科技。加强民生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促进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研发与应用。重点提升重大疾病防治、医疗器械研发的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科技行动,重点推广健康知识和技术

(七)培育壮大信息化产业。加快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广电、计算机网络等多网融合,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政务、科技、教育、文化、社保、医疗、流通等领域的应用,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建设农业信息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化项目,提高城乡信息化整体水平。促进物联网技术发展应用,提升物流业的智能化水平。到2015年基本实现“数字合肥”、“智慧合肥”建设目标,让全社会关注科技,让科技造福民众。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