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来洛调研时指出,“洛阳科技基础雄厚,要当仁不让、走在前列,争当创新发展的排头兵,争做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领头羊”。为切实做好创新发展工作,洛阳市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科技创新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等会议,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工作。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构建现代创新体系为主线,依靠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10月10日,洛阳市召开以“深化交流与对接合作,促进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主题的全市地企合作第三次会议,再次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发展进行全面部署。会上集中签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6个,协议总金额69.6亿元;各县(市、区)正在谋划项目104个,计划投资总金额306.3亿元。
一、坚持创新,形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动力
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新路子。
(一)统筹布局争做创新发展“排头兵”。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龙头,紧扣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和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实际,统筹创新空间布局,开展政策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协同联动、错位发展。着力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军民企地对接转化、市场化运作和人才成长“四个通道”,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让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双轮驱动打好创新发展“组合拳”。以《关于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为纲,以洛阳示范区、小微企业两创示范城市两大载体的实施方案为支撑,在《关于实施“河洛英才计划”加快引进创新创业团队的意见》《洛阳市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施办法》《洛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等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科技金融结合等方面配套完善若干政策措施,形成现代创新体系“1+2+N”政策格局,打好创新政策“组合拳”,营造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的环境条件。
(三)强化创新资源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瞄准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洛阳有发展基础的新兴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加快出台《洛阳市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洛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管理办法》等科技金融政策,通过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等方式,吸引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风投创投机构资金投入。建设一批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专业服务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众创空间,整合技术、资本、市场、创业导师等资源,吸引各类人才入驻,开展以技术为源头的创新创业。
(四)加快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围绕“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洛阳科技大市场,建立科技成果数据库和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库,建成运行网上交易服务平台和线下服务大厅,形成线上与线下、网上与网下互联、互动、互补的技术市场交易服务功能。建立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打造网络化、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采取自建技术转移中心或委托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推动技术、成果等创新资源向产业集聚。
二、抓住关键,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坚持从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出发,畅通渠道、优化配置、融合发展,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做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升级。
(一)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扩散和转化应用。积极落实《洛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紧急推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引导科技人员、高校、科研院所承接企业的研发项目委托,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在洛阳原有2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础上,发挥行业骨干企业主导作用,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二)支持在洛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源头创新作用,与全市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面向县(市、区)开展转移转化活动。加强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支持在洛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转移机构,积极创建国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立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形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有效机制与模式。
(三)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成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生力军。充分发挥中科院、华大基因、科大讯飞、深圳光启等在洛新型研发机构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在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招才引智、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科技成果与资本、技术、需求有效对接。探索符合洛阳本土产业特点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鼓励引导各县(市、区)政府、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和企业以产学研合作形式创办新型研发机构。
(四)推进军民科技成果融合转化应用。充分发挥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中航工业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等在先进国防科技工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方面的研发优势,积极申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推动国防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应用,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打造高水平军工重点学科平台,汇聚军工科研人才队伍,提升院校军民通用学科的科研实力。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增强先进技术、产业、产品等军民共用的协调性。
三、强化保障,构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格局
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工作举措,加快形成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体制机制。
(一)狠抓政策落地。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措施,制定配套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绩效考评体系。在洛高校、科研院所加快制定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等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办法。国有科技型企业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分配和激励等制度,充分调动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强化人才保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切实抓好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大力实施“河洛英才计划”,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依托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培养造就一批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研骨干。
(三)形成工作合力。统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现国家、省、市与地方,市内与市外,部门与部门之间科技资源有效集成。按照产业发展和市场运行规律,用好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打通制约新技术应用的市场培育、产业发展等障碍。鼓励引导企业、院校、金融机构、民间组织等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益的科技投入格局。
(四)营造良好氛围。组织召开地企合作会议,为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提供经验交流平台,对企业、高校、院所的经验模式及时进行总结推广,引导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广泛运用各种媒体资源,宣传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