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滁州市市委书记张祥安在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要把创新发展做为全市“一号工程”来抓,要在科技创新上大作文章,创新点“花样”来。市科技局在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全市产业发展特点,大刀阔斧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实施六大举措着力下好科技创新改革先手棋,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在全力创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上初显成效。
一是制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围绕企业创新主体,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为主线,广泛开展吸引创新人才、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资本和金融等创新体系建设调研活动,形成滁州市独特的“1+4+N”创新政策体系,并与省“科技创新新十条”政策体系相互交融,形成“企业要创新,市(县)就支持;企业出成绩,省里再支持”的滚动支持模式。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滁州市实施四大工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滁发〔2017〕9号),市科技局相继出台了《滁州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办法(暂行)》等19个实施细则,目前全市“1+4+19”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二是优化科技项目。打破传统单一的计划类项目,实施奖补项目和计划项目相结合,以奖补项目为主。传统计划类项目存在项目实施周期长、成功率不可控、财政资金放大效率低等缺陷。奖补类项目由企业自行立项实施,形成研究成果报科技部门按相关政策兑现补助,目前对企业研发购置仪器设备、科技保险等16个类别的项目纳入奖补范围。对特别优秀的项目和解决全市产业发展需求的共性技术瓶颈难题,采取计划类项目支持。改革后的项目便于企业组织实施和科技部门的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今年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奖补项目105项,通用生物获省专利金奖,艾贤磁体荣获省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成长组冠军;市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成功举办;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天长市国家级高新区申报工作正积极有序展开。
三是整合科技经费。经费是保证科技政策体系顺利实施的基础,今年科技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全市科技经费进行整合,优先保障科技经费充足到位。市财政专门设立9200万的科技专项资金,用于计划类项目和后补助类项目实施;设立1000万元的政府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撬动社会资本1亿元,用于支持科技型企业信贷业务;设立3亿元天使投资基金,用于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设立800万元人才招引资金,用于来滁创新创业的科技人才奖补;归集各县(市)区创新资金864万元,用于市、县滚动支持。目前财政投入加社会资本投入保障全市科技创新经费近6亿元。
四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带动。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导向和带动作用,重点支持智能家电、先进装备、绿色食品、硅基材料、新兴化工、新能源产业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解决行业内的技术瓶颈难题,以高新技术企业带动全市六大支柱产业发展。从今年起对新认定的、复审通过和连续三次通过的高企实施5、10、30万元的奖励,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258家。截止9月底,滁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增加值1194.5亿元和247.6亿元,同比增长20.8%和13.1%,总量分别位居全省第3位、第4位。全市发明专利授权360件,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1.3亿元。
五是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招引行动。把科技招商与科技人才引进相结合,加大科技人才扶持力度,形成市、县联动,按照谁引进谁受益的原则扶持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滁创新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市已与 25 个高层次团队对接,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组织申报省级高层次团队5个,安徽省院士工作站9个。新认定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0个,市级高层次团队12个。全市分别与香港科技大学、中科院、南京大学等20个高校院所开展战略合作。
六是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开展创新活动中贷款贵、贷的少的问题,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突破滁州市融资瓶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民银行和市金融办联合印发了《滁州市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暂行办法》,建立以银行、担保、创业风险投(融)资、产权交易等机构为依托的投融资平台,支持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质押和股权质押贷款等金融服务,形成以社会资金为主、政府资金为辅的资金来源结构,为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提供高效资金服务链。截至目前,融资补偿基金已经放款11家,合计金额25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