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铜陵市深化“产学研合作+”打造“双创”工作升级版

   2018-06-25 铜陵市科技局 供稿
62
核心提示:近年来,铜陵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入推动产学研合作工作,把产学研合作作为推动创新创业、促

近年来,铜陵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入推动“产学研合作”工作,把“产学研合作”作为推动创新创业、促进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主线,按照立足企业、瞄准行业、服务产业的思路,深化“产学研合作+”,探索出一条具有铜陵特色的创新之路,连续多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入列安徽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2017年被省政府推荐申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一、“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打造自主创新“助推器”

一是深化校地合作,构建自主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寻求创新源,加强与重点理工科高校和技术创新能力强、科研成果产业化基础好的科研院所的合作,市政府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6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市校全面合作关系,在技术、人才、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战略合作。例如,安纳达钛业股份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的《钛白粉后处理包覆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项目》取得成功,新开发产品综合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投放市场后经济效益可观,累计新增产值27亿元,每年创造经济效益4000万元以上。

二是组建创新联盟,构建行业技术平台。成功组建了循环经济、铜产业2个产学研合作联盟和铜基材料、凤丹、光电元器件3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140多家企业加盟,集聚国内循环经济、涉铜产业等领域一流的科研力量,实现了加盟高校院所的技术、人才、信息优势和地方的产业、资金、政策优势的有机结合,为铜陵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市、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共建研发机构,构建创新科研平台。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全市540多家规上企业和全国各地2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起广泛的合作渠道。上海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在铜设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合作共建了合肥工业大学(铜陵)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科院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等多个产学研实体平台。2017年,铜陵狮子山国家级高新区获批,国家PCB检测中心建成投用。目前,全市科技创新“国字号”公共平台累计达16 个,拥有省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机构89 个,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平台覆盖率达30%,有力提升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二、“产学研合作+项目攻关”,打造科技成果转化 “加油站”。

一是组织产学研活动,促成科技成果和需求对接。以化解企业发展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根据企业需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活动,为企业提供“点单式”、“定制式”服务,做到工作机制下沉、创新资源下沉、服务中心下沉。近三年来,共组织各类专项对接活动100余次,邀请刘文清、欧阳平凯等20多位院士及400多位高校院所专家、教授来铜开展对接和项目合作,组织实施技术合作项目280项,开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300多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80多项。 

二是发挥平台载体功能,实现技术成果落地转化。依托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行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各类研发平台,扎实开展行业技术研发和项目合作,促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技术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在铜转化和产业化。截至目前,铜基新材料、凤丹、光电子元器件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产学研项目30多项,获得专利授权302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3项,牵头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8项,为企业年新增销售收入超16亿元,利税2.5亿元。中科院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与铜陵企业开展技术研发项目50多个,联合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公司、文一科技股份公司等企业成功开发出PM2.5监测设备、激光云高仪、多组份烟气检测仪、激光雷达等环境和气象设备、自动分选机、自动封装设备等产品并投入市场,为企业年新增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

三是开展校企协同创新,推动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抢占行业创新制高点,下好创新“先手棋”,发挥大型龙头企业工业基础好、行业竞争力强的优势,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着力突破产业、企业转型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瓶颈。近三年,全市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项,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研发的《复杂稀贵金属物料多元素梯级回收关键技术》等3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企业累计新增产值400多亿元,实现利税40多亿元。

三、“产学研合作+人才招引”,打造人才团队创业“梦工厂”。

一是政策驱动,力推“柔性引才”。出台加强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通过发放租房补贴、生活津贴等激励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来铜创新创业。依托企业院士工作站、技术转移机构等产学研平台,柔性引进了包括8名两院院士、20多个研发团队160多名科研人才。通过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吸引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的2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来铜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承接完成各类课题任务160多项。每年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发等渠道柔性引进专业人才逾300人。

二是首位工程,力提人才“粘附力”。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进力度,最高给予1000万元参股扶持,并在住房、薪酬、医疗、保险、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重点倾斜。截至目前,全市共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30个,在铜注册公司成功实现产业化的23家,涉及铜基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领域。团队成员共120余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以上职称的44人,博士学位的 65人,拥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35人。先后有7个团队入列安徽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共获得省政府扶持资金5500万元。

三是主体培育,力推“大众创业”。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民营科技孵化器结合自身优势条件,建设各类特色众创空间。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备案众创空间1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4家,居全省前列。同时,加速科技项目孵化。在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实施免费开放,省级以上孵化器实施房租减免优惠政策,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项目予以一定的资金扶持。2017年,市级以上众创空间拥有创客团队247个,创客852人,注册各类小微企业175个,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拥有在孵企业327个,带动就业超过4000人。

四、“产学研合作+成长路线图”,打造新兴产业群体“生力军”。

一是优化扶持,营造“双创”氛围。整合科技创新政策,形成“铜陵科技创新1+6+24”政策体系。在全省率先实行“无抵押、无担保”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试点科技创新券。2017年兑现政策奖补资金3500万元,为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5300万元,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2亿元,为企业创新、团队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分类培育,力促高新企业成长。对各类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分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按照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三种类型,建立高新技术后备企业信息库,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制定培育方案,实施精准帮扶。制定”成长路线图“,通过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强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申请,引导企业逐步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3家。

三是延伸拓展,锻造产业集群。优化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突出产业链延伸,先后培育铜冠机械、晶赛电子、松宝智能、富仕三佳公司等一大批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铜基新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213.3  亿元,增长30.1 %;完成增加值236.8亿元,同比增长11.6%。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26.2 亿元,增长30%,产值、增速分别位于全省第4、第2位。今年以来,铜陵铜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围绕“板、箔、线、管、合金”5大产业向高端延伸,今年一季度,基地实现产值165亿元,同比增长33.1%,规模稳居全省第一。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