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创新驱动 浙江温州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2021-07-23 浙江省科技厅
70
核心提示:  近日,2021瓯江峰会·第二届国际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在温州拉开帷幕。与会的海内外学界、商界

  近日,2021瓯江峰会·第二届国际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在温州拉开帷幕。与会的海内外学界、商界大咖,激荡思想、畅谈未来,共解“碳达峰、碳中和”时代命题,共谱数字化转型新篇章,向全国乃至全球发出“数字能源·智慧物联”强音。

  一场大会,一个契机,一种见证。站上新的风口,温州,紧扣时代脉搏,喷发科技创新之力,在加速落实“双碳”和“数字中国”战略中抢占先机,在奔向新蓝海征程中乘风破浪,加速打开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上半年,瓯江实验室拓展再生组织和眼脑健康科创新版图,瑞浦新能源产业基地等一批超百亿重大项目接连落地,深交所发行我国首个技术产权证券化产品“温州技术产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放大长镜头回眸,近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近4倍;近3年每年新增1名全职院士,去年新引进大学生首次突破1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迈进全国城市30强……

  数据背后,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瓯江实验室“一区一廊一会一室”的强劲创新输出,奏响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时代强音,驱动着温州向“创业之都、创新之城、创富之市”迭代升级。

  “一区一廊一会一室”策源全域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赋能共同富裕的核心支撑。“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系统构建,架起温州实施创新首位战略的“四梁八柱”——温州国家自创区,全国唯一一家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国家自创区,着力打造民营经济创新创业新高地;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作为全省五大科创走廊之一,是提升温州未来竞争力的希望所在;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已成功举办两届。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指引下,峰会搭建起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精彩演绎“办好一个会,赋能一座城”的创新故事;当前正加快建设以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园、产业城、学术中心为平台的“青科双创版图”;今年5月20日,瓯江实验室成为浙江省第6个揭牌的省实验室,聚焦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建设“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塔尖重器”。

  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提能造峰。近年来,温州加速引育高能级创新平台,点燃创新驱动新引擎,成为科创高地建设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目前,全市引进共建了科思技术研究院、光子集成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载体)41家,实施科研项目418项,孵化104项;建成市级以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5家,组织开展技术难题攻关4000余项;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眼谷等市级及以上孵化平台149家,现有在孵企业(团队)4877家。

  创新多链融合,厚植“科创森林”。乐清智能电气小镇是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的13个重点区块之一。近日,一场工业与能源物联网博览会在该小镇的正泰物联网传感器产业园内启幕,“智能电气数字化中心”等13个主题展区同时亮相。

  与此同时,2021瓯江峰会·第二届国际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召开,搭建国际一流的产业协同和创新合作对接平台,向外界释放了温州乃至浙江全力打造科创高地的强烈信号。

  创新要素加速聚集、相互激发、分工协作,形成强劲的“磁场效应”,就能释放出强大的爆发力。科创企业是温州打造科创高地的源头活水,也是温州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劲动能。“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高新技术企业数从607家增至2404家,增长近4倍,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从1832家增至10340家,增长超5倍,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701.74亿元、占规上销售产值51%,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力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