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江淮汽车创新跃升半世纪

   2014-05-19 科技日报9-12版
34
核心提示:编者的话:汽车作为商品,大规模走进中国人的生活,不过最近几年。自主品牌群体的发轫与崛起,也不出新世纪

编者的话:汽车作为商品,大规模走进中国人的生活,不过最近几年。自主品牌群体的发轫与崛起,也不出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而就在明天,中国汽车江湖里一向不太爱说话的江淮汽车,即将走过自己生命中的第五十个年头。

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厂,发展到今天产值数百亿,产品覆盖乘用、商用、底盘发动机、新能源等众多领域的大型汽车集团,江淮汽车在过去的这五十年间,享受过光荣时刻,也遭遇过跌宕起伏。能够在国际化程度最高、市场竞争最惨烈的中国汽车行业走到今天,成绩斐然,有时势使然,更靠自力更生。

与其他自主品牌相比,踏实、稳健,不自欺欺人,不好大喜功是江淮最大的气质标识。半个世纪的生存经验,让他们深谙发展质量胜于数量的道理,尤其明白技术创新,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到底意味着什么。

于是人们可以看到,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江淮人也没有放弃过对自主掌握技术的渴望;即便遭遇再多的冷嘲热讽,他们也要试一试看似高不可攀的技术壁垒;即便有些事情付出不一定有所回报,只要看清了方向,他们的脚步就会义无反顾。

可以说,技术创新,贯穿并撑起了江淮半个世纪,特别是近二十余年的发展。而从整个企业上下现在所展现的风貌而言,观者们也有信心相信,江淮汽车会继续紧握这根通天的绳索,穿破一切弥漫在自主品牌上空的阴霾,跃向更加广阔的晴朗天空。

商用车:撑起江淮的脊梁

江淮商用车,风雨半世纪。

从“邯郸学步”到“稳扎稳打”再到后来的“自主创新”,成就为今天国产商用车的翘楚。

以轻卡为核心,做强做大整个商用车,从国内高端再到国际知名,江淮轻卡发展一步一个脚印。

2014年一至四月,江淮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商用车销售成绩单。轻卡13873台、重卡13880台;而4月北京车展,又瞄准城市“轻物流”,推出轻型商用车“四剑客”……

商用车,以其卓越的品质,引领着江淮,引领着业界。

“没有轻卡就没有后来的乘用车,所以商用车对江淮至关重要。可以说,商用车是江淮的脊梁。” 江淮汽车董事长安进这样定义商用车之于江淮。

1.风云轻卡:高端化,谱系化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中高端轻卡第一品牌的江淮轻卡,继连续14年出口第一后,2014年一季度更以近6000台、同比增长8%的销量成绩,继续跑赢大市。

“一个企业最核心的就是产品战略上的支撑,有配套,培育核心竞争力。” 江淮汽车总经理项兴初如是说。

2009年,山东青岛奥帆中心大剧院,中国汽车风云榜颁奖典礼正在这里举行,数十家车企屏声静气地等待着唯一一个桂冠,即“2009年中国汽车风云榜—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商用车”最佳奖项。当主持人宣布“江淮轻卡”时,江淮人沸腾了。

荣誉来自杰出的表现。

此前三年,江淮轻卡的年销量一直在10—12万辆之间徘徊,2014年则达到了15万辆,同比增长70.7%,增幅继续位列我国轻卡三大主力之首,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江淮汽车副总经理佘才荣依然记得,1968年江淮第一台轻卡诞生之时所有人脸上洋溢欢笑时的样子。“我们上一代的轻卡最先登陆的是广东,第一台是卖给深圳的机场。这个产品的设计在当时起步确实是非常高的。”

关于当时驾驶室的设计,江淮的定义是居住型。“驾驶员白天的工作是待在驾驶室里面,空间的舒适性、操纵的方便性,视野的开阔性十分重要,我们来回改了很多遍。”佘才荣说。

2008年12月,江淮轻卡进一步完成了品牌的整合,形成帅铃、威铃、骏铃、康铃、好运五大子品牌。其中,“帅铃”主打高端物流市场,经济发达区域的城市物流及行业集团是其主要的目标消费者。

走向市场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紧接着, 2009年初,江淮轻卡就提出“北扩西进、深耕东南、立足中原、全面下沉”的思路,调整网络布局,面对已有的80家4S店,近300家一级经销商和500家二级经销商的基础,大胆把营销网络向三线四线市场延伸。适逢国家出台汽车下乡政策,江淮轻卡借势挺进县乡,布局专营店及一级代理经销商,极大地解决了县城、乡镇区域用户购车难、服务难的问题。

春华秋实。挺进县乡,再获佳绩。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中高端轻卡第一品牌的江淮轻卡,继连续14年出口第一后,2014年一季度更以近6000台、同比增长8%的销量成绩,继续跑赢大市。

作为高端轻卡战略旗舰,新帅铃系列出众的动力,节能环保的技术优势,一直是客户心中国产顶级轻卡产品的代表。而随着帅铃新旗舰帅铃中卡的登场,高端中卡市场也将不断点燃客户对新产品的激情。

江淮轻卡高端品牌新帅铃推出至今,已形成宽体、中体、窄体、中卡四大车身系列,产品组合多达上百种。高端化的客户,系列化的产品,定制化的服务,使得帅铃品牌一举成为业内傲视群雄的高端轻卡品牌。

“我们还开发出一款面向城市高端物流的小轻卡,三月底在蒙城上线,最近正在做最后的完善,生产线要调试,产品还需要最后阶段的改进,相信很快会投放到市场当中。”项兴初透露。4月17日,在青岛召开的国际经销商的年会上,江淮的国际客户对这款车非常欣赏,缅甸的客户已经签了三十台的订单。

2.重卡发力:从“大锅饭”到“大包干”

继今年3月销售突破4000台,创月销新高后,2014年4月,重型商用车公司销量再超4000,实现销售4150台,同比增长25%,2014年1—4月累计销售13880台,同比增长50.6%,实现销售收入22.2亿元,同比增长69%,同比增加近10亿元。

2002年,江淮汽车涉足重型商用车领域,首次合作对象是韩国现代。虽然借鉴了韩国的最新技术,但起初自己关起门来造重卡还是困难重重,前后持续了两三年。

“中国经济建设最常见的形式是高速公路、城市建设、房地产、物流等,因为那么庞大的物流光用轻卡是不行的,需要重卡的加入,我们相信中国这个短板迟早是要激发的。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便促成了跟韩国现代的交流。”回想当年的企业发展谋略,重型商用车公司副总经理唐昊仍然十分自豪。

2005年前后,江淮重卡生产仅500辆左右,2007年飙升至6000辆。

市场的需求非常急迫,然而自主生产的过程却很漫长。“那个阶段真是困难重重,而且品种单一。第一款车子是牵引车,第二款是水泥搅拌车,也包括与韩国现代技术与市场两方面的不断磨合等等。”唐昊说。

不能总被别人牵着鼻子走。2007年开始,江淮专门成立了重卡营销事业部,包括技术团队和营销团队,迈出了市场研究的第一步。

唐昊介绍:“当时,重卡在国内市场的使用环境比较复杂,基本上处于灰公路状态,工程车使用环境要研究。第二个也进行了市场牵引车的研究,主要是长途运输。第三个研究,是对卡车市场的研究,基本上是通用性的产品,中短途用处。除此以外,工程自卸、牵引车和卡车,这三款车各占30%,剩下一部分是专用车,大概是在10%左右。”

也曾有差点“挺不过去”的阶段。产品刚上市,就多多少少发现一些问题,市场的适应性也不尽人意。最惨的是,没有客户,最多一天才有十个人来咨询。

这一切令唐昊十分焦虑。经过反复思考,唐昊和他的团队明白了一个道理,即客户是土壤。“离开土壤就算再好的大树也不可能存活下来,更别提枝繁叶茂了。”对这样的认识,唐昊实有切肤之感。

经过两年市场调研,江淮重卡确定了自主产品的主要方向,在产品品质上下足了工夫。随后,便是一路凯歌高奏。2009年,销售12000辆,2010年,又创下24000辆的销售业绩,直接翻番。

当然,一路高歌的销售业绩,除技术过关,与市场对路外,灵活的机制也是重要驱动因素。2011年重型商用车公司通过分解MCU ,努力实现创收;2013年进一步深化MCU机制,以大区、研发三级业绩合签订为试点推行MCU。经过2年实践与推广,重卡的MCU释放了组织的内生动力,发挥了营销片区的自主权,调动了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轻型商用车:瞄准城市“轻物流”

随着物流业迈向高端化和精细化,以及城市管理的不断完善和改进,欧厢式货车越来越受到物流企业的青睐。江淮星锐欧系多功能商用车,以欧洲新一代商用车理念设计,采用欧洲主流的混合式底盘,兼具舒适性和承载性能。6系、5系、4系三大类产品,分别对应三种车身长度,高顶、中顶、低顶三种高度和动力匹配的产品组合,充分满足商务通勤、客运旅游、物流配送及行业特种用途。

随着近年来电商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商用车正快速由生产向消费导向转变,城市“轻物流”概念骤然提速,成为各大商用车企竞相追逐的未来行业竞争制高点。

今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江淮以高端轻卡帅铃领衔,携皮卡、微卡、星锐等多款轻型商用车产品共同出击,显示出江淮商用车军团已经瞄准了这一新兴概念市场,多款精品车型的展出,也凸显了江淮商用车的行业领导者形象。

作为江淮商用车中的高端车型,帅铃系列着力为高效物流打造量身的解决方案。江淮帅铃搭载康明斯和迈斯福两大系列发动机,动力水平达世界领先,排放达到欧Ⅴ标准。不仅动力出色,同时延续了江淮轻卡一贯的专业底盘和人性化设计,采用全覆盖内饰及轿车化设计理念,提升了驾驶及乘坐的舒适性。在安全性方面,作为国内首款通过碰撞试验的轻卡产品,帅铃采用国际最新博世ABS+EBD,带来更高的行车保障。在承载方面,帅铃车型应用少片簧,很大程度提升整车的平顺性,板簧采用新材料NHS2,承载能力是普通材料的1.5倍。

如今最流行的莫过于私人定制,江淮在汽车领域也不甘落后,为完善整个轻卡的产品线,满足各类物流需求,江淮同时也推出了国内首款高端小卡——帅铃小卡。搭载江淮汽车最新研发的技术成果——2.7LCTI+6MT黄金动力组合,满足欧V排放要求,独特的半承载式车身,全面领先的人机工程和内饰设计,带来轿车版的舒适驾乘享受,为城市高端轻型物流而生。

首发亮相的帅铃皮卡,集强劲有力的外部造型,精致的内饰设计,丰富的科技配置于一身,强化通过性、强承载性、高安全性和强越野性指标,完美演绎中高档皮卡驾乘新标准。

纵观每一款江淮出品的商用车,都能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江淮的用心。4月北京车展推出的轻型商用车,被业内称为“四剑客”,几乎涵盖了当前城市轻物流的所有领域。

轻卡撑起商用车,商用车又撑起整个江淮。

新帅铃的成功跨越,不仅预示着中国高端轻卡产品实现了技术突破和品质飞跃,更显示出国际高端市场对中国轻卡出口第一品牌核心价值的认同和肯定。据统计,江淮轻卡累计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热销,并成功打入欧美市场。

今年完成全新动力布局、全新服务品牌落地、步入全新发展阶段的江淮商用车迎来50年华诞,历经半个世纪洗礼,江淮汽车将继续扛起中国制造的大旗大步向前。

底盘、发动机:

锻造自主筋骨和心脏

从濒临破产的地方小厂,到如今年产值数百亿,产品覆盖乘用、商用绝大部分品种的大型汽车生产企业,江淮汽车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尤其是近三十年里,依靠技术的创新和理念的稳健,实现了令人赞叹的飞跃式发展。

回顾这一历程,人们会发现,与其他自主品牌的上升轨迹相比,底盘与发动机技术在江淮的产品序列,乃至整个企业的崛起过程中,都扮演着根基的角色。正是这一根根坚实的“脊骨”和一颗颗强劲的“心脏”,让先天条件并不优越的江淮汽车,在风云变幻的中国汽车市场,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空。

底盘:阳伞破了还有一把骨

无论何时说起江淮汽车,几乎无法不提及这家1964年5月20日成立的制造厂,之于安徽汽车工业的意义——1968年4月,江淮生产出第一辆2.5吨载重汽车,填补了安徽汽车工业的空白。

然而,历史的殊荣,却不能帮助江淮汽车解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遭遇的生存危机。巨额亏损之下,困顿的江淮人几乎快要被迫退出汽车行业。

“江淮当时快要死了。很多人包括领导在内叫我们不要干汽车了,去做自行车、三轮车甚至老鼠夹子。”当年的窘况,现任董事长安进记得清清楚楚:“但后来我们说还是要干汽车。虽然没有钱,那我们会坚持到底,阳伞破了还有一把骨在那里!”

下了决心,还要寻找出路。彼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的出行需求日益增加,带动客车市场火爆发起来。同为行业中人,江淮汽车虽然眼馋,无奈不熟悉客车业务。几经思索后,头脑灵活的安徽人,选择底盘作为入局的突破口。

“九十年代开始的人口流动,客车成了香饽饽的,当时全国客车企业就有三四百家。但产量增加了,底盘不够用。而大汽车厂是不愿意给同行提供底盘的,因为他们自用都不够。”安进说。

正是这种情况,给了江淮一个机会。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1990年,江淮创造性的开发出了一款客车专用底盘,结束了我国长久以来客车只能由货车底盘改装而来的历史,也让江淮在客车底盘领域站稳了脚跟。同年5月,36台轻卡及24台使用江淮底盘的客车出口至玻利维亚,代号为HFC6700的客车底盘也在同期被列入1990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江淮汽车制造厂此后还与天津“中国汽车技术中心”合作,继续钻研开发新的客车底盘。

两年后,江淮开发出了国内第一台后置发动机底盘HFC6702KY,当时江淮生产的HFC6702KY、HFC6601KY以及HFC6782等客车专用底盘几乎代表了我国国内6—8米客车底盘的最高水平,而这三款底盘也基本垄断了当时的国内中型客车市场。1993年,江淮汽车的7米中巴这一款客车底盘在全国占据的市场份额就是70%。

短短几年之内就取得如此迅速的发展,江淮底盘红火的背后,有时势,更有自己紧盯市场需求的不断创新。比如,公交事业兴起之后,车辆普遍长期处在超载及低速工况下,频繁的起步、加速需要客车在较低转速区间内拥有更大的扭矩,更充沛的动力输出,这就对客车底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在1994年4月,江淮汽车制造厂在HFC6700系列客车底盘的基础上,升级开发出了HFC6703KAY型底盘、HFC6605系列底盘及HFC6750KAY型底盘,成为当时国内客车市场上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1995年便登顶了国内客车底盘销量冠军,1996年全年销售客车底盘更是突破了1万台大关。

此后,随着客车业务的不断成熟,江淮汽车制造厂于1996年12月接手合肥客车厂,并且在同年开启了与韩国现代集团在客货车领域的首次合作,当时江淮方面与韩国现代达成了客车底盘方面的技术合作协议,在吸取海外先进经验技术的同时进行中国化改造。

从1991年制定“重点发展客车专用底盘,适时发展整车”的发展战略,经过10多年精心研究,江淮如今已经打造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商用车专用底盘生产线,江淮汽车公司的底盘销量连续12年保持全国第一。

江淮汽车前任董事长左延安,曾经这样评价江淮底盘事业的意义:“从技术上,它是改变了中国客车长期用货车底盘改装的历史。而从产品本身来讲,多年的销量第一,以及成为中国客车专用底盘的技术引领者,为江淮未来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物质基础”。

发动机:强而有智的中国“心”

如果说底盘事业如基石一样,托起了江淮此后二十余年的腾飞,那么始终钻研不懈的发动机技术,则让江淮汽车的加速前行,少去了很多掣肘与羁绊。

在2013年的广州国际车展上,除了和悦、瑞风等整车新品,江淮汽车展台上黄金、白金、钻石三大传动系的同时登台,更是引起观者的瞩目。其中,江淮“GreenJet(锐捷特)”动力品牌旗下1.5TGDI+6DCT白金传动系主打的1.5TGDI发动机,以其集国际主流技术于一身的特点,第一次实现了中国自主发动机与国际主流合资品牌的发动机技术同步,拉近了自主品牌与西方汽车强国之间的距离。

人们也许要问:无论是航空、造船,还是汽车,只要在需要使用发动机的行业,中国制造似乎都要气短一截。那么没有合资背景与大央企那样的资源,江淮汽车对于发动机,为何如此咬定青山不放松?

“动力技术是汽车的核心技术,有了它,你就获得了主动权。自己做发动机,咱们不受任何人制约,自己说了算。”来江淮二十多年的乘用车研究院院长助理温敏,道出了缘由。

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企业发展过程中,江淮人得到了真实体验。

“(和韩国现代的合作)一开始也和其他中外合作一样,我们直接购买韩国的发动机来匹配的瑞风。但这样难免常受对方限制,并且拉高了成本。”江淮汽车动力研究院汽油机设计部技术副总监张应兵表示,随着瑞风等产品的热销,发动机受制于对方的现象愈加突出。而当时其他的发动机生产企业,也不能保证足额供应符合产能要求的发动机产品。

嗅得到市场的饥饿,却无奈米缸空空,这让江淮人对发动机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加上国家油耗标准不断提高带来的技术升级压力,更坚定了他们自己打造汽车“心脏”的决心。

当然,要采摘发动机这颗工业明珠,绝对不是件易事。作为亲历者,张应兵有着深切的体会。

“挑战发动机的难度非常大。虽然江淮早在60年代就生产过HF270、F440等型号发动机,但待到2002年重新启动之时,只剩一穷二白,人才、资金双双匮乏。”张应兵说。

怎么办?答案只能是先走逆向研发,这条国内汽车企业几乎必经的路。于是,当时还是江淮汽车研究所所长的现任董事长安进,带着年轻的技术团队去外面调研了一圈,回来就开始了艰难的起步。

“发动机产品开发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进步和积累同样重要。对于当时的江淮来说,首先就要学习。我们请了非常多的专家,对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发动机做大量分析和评估。最后以瑞风这一款发动机,作为基本产品的项目启动。”江淮汽车技术中心副主任兼动力总成研究院院长靳素华说。

“我们第一个项目,是跟外部公司合作开展的。我们告诉对方我们的要求,然后就跟着看一下人家是怎么做这个事情。”张应兵说,通过对外合作,江淮在深化对发动机认知的同时,更完善了自身的开发流程。

在与海外企业不断进行合作的同时,江淮汽车也在积极进行着自主研发与创新。此后江淮汽车公司引进航天三菱公司旗下的4G6系列发动机,通过充分消化吸收其中的技术精髓,开发出了一款名为4GA1的发动机,2004年2月,首台代号为4GA1的发动机下线点火成功,极大推动了江淮乘用车发展的进度。

如今,江淮汽车已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汽油、柴油、乙醇三种材料、六大平台发动机,其中有6款发动机先后荣获“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国际领先水平的1.5TGDI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现已小批量生产。在2013年,江淮研发出11款发动机新品,每年有近40个发动机研发项目处于研发状态中。

“发动机是江淮民用产品中,涉及技术领域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它做得好,或者做得不好,对于企业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靳素华说。

回顾江淮发动机的创新历程,这位江淮重要的技术带头人,有着深切的体会:“过去十几年是动力技术发展最快的时代,某种意义上是江淮赶上了创新和发展的时机”。

江淮乘用车:

驶往汽车工业之巅

50年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巢湖之畔,江淮大地走出了名不见经传的江淮汽车制造厂。胸怀壮志的江淮人凭借天作被,地当床,风餐露宿的创业精神,生产出第一辆江淮汽车,开创安徽汽车工业的历史。

此后的几十年光阴,这里也演绎了一段由默默无闻到小有名气的艰辛奋斗史。那批汽车工人们跟如今的创业者一样,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在夹缝中寻找生机,在产品上寻求突破。

1 “蚂蚁军团”打响乘用车第一炮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勤奋的江淮人凭着一股子韧劲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博采众长,广泛吸纳国际最先进的客车专用底盘制造技术,用大铁锤、撬杠以及土模具经过反复摸索和无数次试验,造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客车地盘,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依靠载货汽车底盘改装客车的历史。

1990年开始,6—9米客车专用底盘连续17年保持国内同类底盘市场销量第一。从此,江淮汽车被誉为“中国中轻型客车底盘博物馆”,其中,弯梁的成功制造更是开启了江淮汽车客车专用底盘发展的辉煌之路。

江淮汽车工人高级技术师孙丁柱说:“做客车底盘必须要有落差,因为当时没有模具,只有纯手工制作才行。1998年左右,我们开始做高底盘和低底盘。图纸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按照设计图加班加点手工制作出来。对江淮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对我们工人来说,江淮是个不断教给你技术的好地方。”

2002年,江淮不断推陈出新,并且大胆涉足当时我国比较薄弱的乘用车制造领域。面对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大量公商务用车需求,江淮再一次瞄准了市场,首先从MPV入手。功夫不负有心人,瑞风一炮打响,畅销十余年,并为后续发展MPV品类优势,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那些年,我们虽然一直在搞乘用车,但起初根本就不知道数模是什么东西,所以我们第一代乘用车的首要任务就是能把全部汽车零件组装上就不错了,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标准。”江淮汽车技术中心乘用车研究院项目总监王文俊说。

1995年的时候,我国还没有出现过MPV这种车型,而当时欧美以及日本的MPV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不适应我国的路面状况。于是,江淮引进了韩国现代的H1,基于客车底盘而开发,取名瑞风。

万事开头难,可江淮人硬着头皮确实干起来了。孙丁柱笑着回忆:“当时有个很有意思也让人头疼的事情。我们把借鉴过来的韩国现代车进行拆装,反复拆又反复装,结果这个车子拆一次装上去以后多出来一批零件,再拆一次又多一批零件,当时真是束手无策啊。但我们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还是不断摸索,去模仿去设计去研究,主要还是从韩国运过来元部件在我们这里组装。”

拿来主义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本就不是长久之计。孙丁柱告诉记者,后来韩国方面也不愿意再继续提供零部件。打那以后,江淮人自己分解所有图纸和模具,誓言要做自己的品牌来摆脱被动的现状。

至今,孙丁柱依然清楚地记得,一辆瑞风前前后后至少拆了八次。这个艰难的过程不仅让江淮人积累下很多经验,然后他们又开始慢慢替换车里面的零部件,直到最后整部车都是咱们自主研发的结晶。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江淮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队伍。

2013年3月19日,瑞风S5带着凌厉的线条和漂亮的设计感让不少人眼前一亮,这一声喝彩,江淮等了10年。难以想象,10年前第一辆瑞风的诞生经历过多少次修修补补。

王文俊回忆:“当时第一代车型,从模具进场到最后调试,基本上花费了1年半的时间。当时的数据都是第一次参考,还要检查整个数据之间的匹配程度。那段时间我基本上每天都从很早干到晚上11点多,根本没有周末,人手少,那时候真的很艰难。”

对江淮来讲,那段无比艰辛又引以为豪的日子是值得每个江淮人铭记的,因为它见证了我们自己的汽车企业在乘用车领域从无到有的成长历程。

2.轿车闯出新名堂

2005年江淮逐步发力SUV和轿车,并在意大利建立了研发中心,和世界知名研发公司保持长期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的造车工艺,江淮第一个轿车品牌宾悦也由此诞生。江淮汽车技术中心乘用车研究院院长助理温敏说:“当时,我们对轿车的发展构想就是要站在较高的角度去研发,压力很大。而且我记得也有很多汽车企业正在轿车领域发力,坚持下来的还是我们江淮。”

江淮第一辆轿车问世之初,一次不经意的出行却给江淮人带来了更多信心。孙丁柱说:“当时我跟随戴茂芳总经理到武汉二汽谈生意,我们开着自己的轿车前往。这一路不论是过收费站还是停车下馆子吃饭,都有人拦住我们问这是什么品牌的汽车。最有趣的是,开在高速公路上竟然有个交警追过来询问,也比较看好这个车。我们当时真的很兴奋也很有信心!”

即使是最初的“照葫芦画瓢”,江淮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前进。从借鉴到吸收再到自己摸索,江淮人凭借自己的努力迈出了轿车生产的坚实一步。

这一步,江淮人走了四年。温敏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这艰难的四年对江淮来讲是一个突破口,它已经远远超出了做车本身的意义,或者说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利益。”

“宾悦积累了一些经验,紧接着是同悦这个品牌。虽然当时硬件设备仍然没什么改善,但是软实力方面有了一些进步。比如邀请了专家参与,充分利用了当时的国际优秀资源,车辆调试的时候,有很多来自日本、韩国和欧洲的专家指导。”王文俊介绍。

5000辆江淮同悦上市之后,曾引起不小的反响,销量比较可观,这对江淮人来讲是莫大的鼓舞。一直到现在,它仍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作为江淮出口的第一辆轿车,仅2011年同悦就在巴西销售3万辆左右,售价也高出国内不少。

2009年上海车展上,江淮公布了B级车和BMPV两款新车的中文名称“和悦”轿车和“和悦”MPV,并隆重发布“江淮大乘用车战略”。江淮大乘用车战略的“大”,不仅仅体现为产品线最长、品种最多,更体现为江淮汽车以全球化的视野,“整合全球资源,造世界车”的大思维和立志打造中国自主品牌标杆的大理想。

坚持自主研发、推进大乘用车战略是江淮坚定不移的行动方针。早在2009年春节前后,江淮对以瑞风、瑞鹰为主多功能车板块和以宾悦、同悦为主的轿车板块进行全面整合,组建了产销一体化的江淮乘用车公司,从而实现了从“核裂变”到“核聚变”的飞跃,让江淮乘用车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打铁趁热,江淮汽车又陆续投入20多亿元,建立了世界级的模范工厂,生产、检测设备均来自日本荻原、德国库卡、瑞典ABB等全球一流的设备供应商,而零部件则由伟世通、小糸、西门子、住友、三菱、德尔福等知名品牌提供。

作为江淮的材料供应商,马钢牢牢树立“以用户为关注焦点”,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直至售后服务,努力为江淮提供轻量化、高品质的汽车板,让更多的消费者在享受江淮汽车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感受到马钢汽车板的过硬品质。

据统计,马钢汽车板的稳定供应及较高的性价比为江淮汽车节约采购成本5000万元/年,同时马钢借助江淮汽车平台快速提升了汽车板生产制造水平,为马钢进军其他自主品牌汽车主机厂及更高层次的合资品牌汽车厂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今天的江淮,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小小的汽车修理厂,江淮人信心满满的背后,是其一路飘红的销售业绩。2013年销售数据显示,乘用车市场江淮汽车销售203355辆,同比增长0.68%。

3.节能环保吹响高端总攻号角

2013年,一直坚持在汽车行业“独树一帜”的江淮汽车确立了“瑞风+和悦”的乘用车双品牌战略,按照“做大做强商用车,做精做优乘用车”的发展主线,一步步实现蜕变式成长。

未来乘用车的竞争力在哪里?江淮汽车董事长安进认为,不是车型的竞争而是安全、节能、环保和服务的竞争。

今年,江淮乘用车全力出击2014北京车展,其阵容可以用“全明星”来形容。MPV、SUV和轿车三大品类均有强力新品推出。新车造型接轨国际主流趋势,其中的重点车型配置也在同级中堪称豪华,整体形象跃升明显。

作为以MPV为乘用车开端的江淮汽车,在本届车展上以全系MPV阵容强势登场。江淮新和悦RS集轿车、MPV、SUV“三车合一”于一身,展现时尚全能家轿的风貌。江淮瑞风M5秉承空间成就自由的理念,以雅致的内饰设计,5.1米的车身长度带来宽敞车内使用空间,加上灵活的座椅组合,定义新时代公商务MPV价值新基准。全新一代高端公商务MPV瑞风M6由江淮意大利设计中心全新设计,精致典雅的内饰,凸显整车的稳重与舒适,彰显高端公商务车的豪华与大气;大气沉稳的车头,优雅豪迈的车身,庄重典雅的车尾,诠释了高端商务MPV的豪华与尊容。

轿车方面,江淮同样有力作展出。高端公商务轿车瑞风A6真身显露,大气养眼的外观,精致精彩的内饰,澎湃宁静的动力,得心应手的驾驭,静谧优雅的空间,搭载江淮汽车与博世联合开发的GENIVI 2.0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让整车的控制更加科技智能,并带来身临其境的视听享受。除了有高端的瑞风A6,时尚家轿和悦A20也极具看点。其动感的造型主要面对时下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简洁的内饰设计符合当前潮流,并且在空间和配置上带来越级之享。

4月10日,江淮汽车在北京车展JAC品牌日媒体交流会上发布重磅消息:重磅推出新瑞风M5系列车型,并在高端MPV市场启动“飓风行动”, 为江淮在MPV领域的竞争力优势再添重量级砝码。同时,江淮“敬客经营服务销车”经营理念进入了实施的深水区,消费者对于更高性价比产品的需求成为江淮的重要着眼点。瑞风M5飓风行动正是在这两大环境的推动下正式启动的。

以前,在乘用车领域,江淮采取的是产销一体的形式。去年开始,江淮开始战略调整。江淮汽车乘用车营销公司副总经理李建华介绍,现在江淮主要强调四个转变,进一步强化营销的职能,内部主要是按照模块发展。一个终端执行模块,规划布置这一块更主要侧重舞台的布局和规划,更加强调策略和策划。终端执行营销中心的迁移,把原来分散的结构,组织了30个分中心和商务中心,基本上都涵盖了一线的指挥和品牌的策略和配件的保障,成立了这样一个作业的单元。服务、零部件供应这方面,包括信息系统的搭建。

“通过今年,我们感觉到还是有很大的成效。一个对市场的反映速度肯定会更快,这种更便于前移,便于我们把握消费者的特点,同时强化了终端执行在营销资源应用方面的,从我们终端网络资源的投放,包括终端网络的建设,反映比较快比较有针对性,能够根据当下的现状迅速做出调整。”李建华表示。

如果没有第一代车的技术经验和反复实践,没办法独立看到以后每一辆车的进步。江淮人一直践行这个理念,每一次都从前几次的造车经验中吸收优秀的工艺、模块,少走了很多弯路。江淮汽车总经理项兴初说:“一个人吃到第7个馒头的时候饱了,并不代表前6个不重要。如果汽车行业的话语权和它所创造出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不能真正被中国的自主品牌掌握的话,那我觉得这恐怕是空心化的自主产业,是岌岌可危的。”

面对汽车行业极其残酷的竞争,江淮人在庆幸闯进这个大产业的同时,更倍感压力,因为在这个市场上与他们较量的的对手都是世界级的。作为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领跑者,江淮汽车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农业大省撑起了汽车制造工业的半边天,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在世界汽车领域强有力参与者、竞争者!

江淮新能源汽车:

一次冷静而卓越的尝试

十三年前,新能源汽车作为一项承载中国汽车工业未来的前瞻技术,被正式写入国家战略。而今十三年过去了,新能源汽车一步步驶进了普通人生活,在缩短中国汽车与西方领先国家之间距离的同时,也让一批中国企业在新的竞赛项目上获得发展的良机。

在这批走在最前面的企业中,江淮汽车的名字多少有些特殊:一个来自传统农业大省,以商用车为本、乘用车刚刚起步的地方国有企业,依凭有限的资源,在“挥金如土”的新能源领域,大步走在了前列。

这种神奇何在?纵观江淮汽车五十年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冷静与执着,才是答案。

1.英雄不问出处

且先看一组数字:2010—2013年,江淮汽车累计投放纯电动轿车5311辆,增程式电动车40辆,占全国纯电动轿车总销量的50%以上,连续四年保持行业第一;累计行驶里程达5800万公里,单车最高达7万公里。

四位数的投放数量,在传统汽车的世界里可谓微不足道,但在新能源汽车这里,却已是令人啧啧惊叹的大手笔。不夸张地说,在商业化始终困难的电动汽车上,江淮汽车是毫无疑问的数量冠军。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如果穿越时光,回到十多年前我国电动汽车事业的起步之初,江淮汽车远非今番面貌。

1999年,我国启动“清洁汽车行动”,初步探索新能源路径。一年后,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的归来,让电动汽车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核心内容。

2001年,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正式启动。纯电动与混合动力的两大方向的项目,分别归于当时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企业。彼时的江淮刚刚在商用车领域闯出名头,乘用车的研发尚未破土。在很多人看来,与那些资历更深、实力更强的同行相比,新能源汽车离轿车都还不知道怎么造的江淮,还远得很。

但江淮汽车自己不这么想。这家当时并不起眼的地方企业,看待问题有着自信而独到的眼光。

“早在2002年,我们就已经前瞻性地思考过新能源技术,并认为它将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江淮汽车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开发管理部副部长王方龙回忆到。

英雄不问出处。身居合肥,这家车企的骨子里也有着皖中人乐观、自尊的个性印记。当所有聚光灯都照向别人时,江淮人已经开始默默思索自己脚下的道路。

2.找到“照”得住的路

合肥方言中,最常说的问句是“照不照?”,意思是“行不行?”在迈进新能源汽车的门槛时,江淮汽车听到的,也是这句话。

“开始的时候,思索的问题,就是在中国汽车的产业基础以及江淮的现实条件下,我们到底能做什么?”江淮汽车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副院长夏顺礼说。

可以说,在新能源汽车尚未脱离“前瞻技术”的身份时,江淮汽车清醒认识到它的重要,实属不易。但在全球车企都处于摸石头过河的情况下,找到一条正确而又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才是最需要确定的问题。

实际上,走哪条路的问题,在当时已经由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专家组指明,即意义重大的“三纵三横”(“三纵”指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指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电池及其管理系统)总体路线。此后,又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及科技部《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明确确立“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趋向。

对于国家的指引,江淮汽车在积极响应的同时,也量体裁衣地进行了符合自身条件的摸索。

“从2007年开始,我们研究了ISG(汽车起动发电一体机)、BSG(皮带驱动起动发电机),但投入太大,收效甚微。于是江淮判断其不能作为产品去做。”夏顺礼说,“到2009年,我们最终提出要走纯电动路线,此前实践证明,没有自动变速箱技术,混合动力没办法干,也干不下去”。

理清思路之后,江淮果断暂停混合动力,致力纯电动的研究。此后的七年时间,“一直专注做这件事”。

除了技术因素,促使江淮人做出最终抉择的,还有他们对未来社会交通形态的思索与估量。

“统计显示,普通人一生中90%的时间,是生活在所处的本地城市中,活动半径有限。”江淮汽车新能源营销部副部长方良海说。

在江淮看来,随着我国高铁事业的发展,城际间的自驾旅行将日益减少,而更远距离的出行,人们则会选择飞机。基于目前纯电动汽车技术与市场环境的特点,江淮把自己纯电动汽车产品,定位在“城市短途代步工具”。

“电动汽车的根本是社会需求。虽然目前还无法像传统汽车那样,满足长途使用的要求,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延续,以及传统汽车使用成本的提高,人们的认知将会改变。”夏顺礼说。

可以说,既从大方向上紧密追随了国家既定的路线方针,又从企业自身的实际出发,江淮汽车作出了一次精确、到位的战略判断。

3.忍得住痛苦,耐得住寂寞

新能源汽车之于汽车工业、节能环保乃至国家能源战略的意义,不言自明。然而,直到今天,新能源汽车对于任何一家汽车企业而言,依然还是一项叫好难叫座的任务:不仅研发的投入巨大,依靠政府财政独撑下的商业化进程,更让回报看起来遥不可及。

于国有利而于己无益的事,做还是不做?许多同行包括一些背负责任的国有企业的选择,是虚与委蛇甚至公开否定。而在日子尚不“宽裕”的江淮汽车这里,答案简单而坚定。

“既然看到了未来能源革命的趋势和方向,就不能到时候再去做。现在发展电动汽车既痛苦又寂寞,必须忍得住痛苦,耐得住寂寞。”江淮汽车董事长安进说。

诚如他所言,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攻关一项毫无经验可循的全新技术,江淮起步的艰辛可想而知。据王方龙回忆,当时研发团队都由其他部门抽调组成。没有经验,就拆解对标车型,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学习。电机、电池该放在哪里,底盘的结构是怎样的,全部一点一滴地摸索,并且反复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测试。

“很多人想知道为什么江淮可以把(新能源)产品做成这样。首先是我们对技术有非常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次就是流程设计上,确保所有的产品都经过可靠性、耐久性方面的多次测试。”王方龙说。

可以说,踏实、稳健,不自欺欺人,不好大喜功的原则,贯穿江淮新能源发展的始终。他们量力而行,珍惜每一分投入的资金,最终积跬步而致千里。

在逐步探索的过程中,江淮确立了“迭代研发”的开发战略,即发现每一代产品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着重安全、寿命、低温特性、成本等四个方面,专门进行技术攻关,再将积累的经验应用于下一代产品之上。

就这样,第一辆借用同悦轿车车身的纯电动汽车,按照100公里的时速设定,早2008年驶上了发展之路,从此一发不可收:

2012年,江淮汽车开发出第一代增程式电动车,2013年,通过国际化合作的联合开发,开发出四代A0级纯电动轿车,同年,还启动了重度混合动力产品开发。江淮爱意为(iEV)电动车自2010年推出第一代车型以来,截至目前销量已突破5300辆。

2014年北京车展,全新一代爱意为电动车iEV5正式亮相,并将在年底正式上市销售。与之前4代爱意为电动车不同,作为国内首款完全正向开发的小型5座纯电动轿车,iEV5基于江淮全新纯电动乘用车平台(iEV)打造,整车采用24kWh高比能三元电池,50千瓦液冷高效永磁同步电机,最高车速120公里/每小时,ECE城市道路行驶工况下,续驶里程达到200公里。

4. “新”车也要以人为本

如果说在技术研发上,江淮的风格可用“咬定青山不放松”来形容,那么在市场化推广的道路上,江淮则一如既往地发扬了“一切从用户出发”的经营理念,新能源汽车汽车也要与传统产品一样,为“您”(用户)服务。

“企业必须非常敏感地看到客户的需求。(新能源汽车)只有在使用成本更低的基础上满足需求,为他们创造价值,才能获得优势。”安进说。

实际上,这种认识在研发阶段就已然得到贯彻。江淮人清晰地认识到,汽车工业需要经历科学化、技术化、工业化、市场化的过程,其中科学化与技术化的工作属于科研院所,企业的任务是工业化和市场化相关的工作。简单说,干市场最需要的那一段。

“我常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说,我们不要做纯科研的工作。企业必须要做有市场价值的东西。像老师那样做概念,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夏顺礼说。

正是对人性化的追求与秉持,让江淮的电动汽车产品在艰难的市场化进程中,拓出了自己一片不小的天空:

2010—2013年,累计投放纯电动轿车5311辆,增程式电动车40辆,占全国纯电动轿车总销量的50%以上,连续四年保持行业第一。

2010年,通过定向购买方式,直销第一代纯电动轿车591辆(其中,中组部3辆)。

2011年,通过定向购买和整车租赁等方式,直销第二代纯电动轿车1000辆。

2012年,在政府采购、私人购买领域,直销第三代纯电动轿车1244辆(其中,国管局11辆、国务院办公厅2辆、成都市政府230辆),增程式电动车40辆。

2013年,在私人购买和出租车领域,直销第四代纯电动车2476辆,其中出租车500辆。

在客车方面,2008—2013年累计推广1991辆,在天津、上海、淄博、大连等全国35个城市示范运营,建立了合肥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大连第一条纯电动旅游线路。

截至目前,江淮IEV产品已在全国5个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及25个节能与新能城市成功推广,更成为中央国家机关11个部门首批试用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公务用车。

数量带来了喜悦,也提出了挑战。毕竟与传统汽车一样,真正的从用户出发,显然不是只停留在产品的研发与制造,更体现在漫长的服务环节。

“服务环节的首要要务,是技术人员,包括常用零部件,要做到基础性的保障。其次是聚焦品质。”方良海表示,目前江淮技术人员从用户那里发现问题以后,都会马上快速反馈到总部,基本上要在24小时内将其解决。

“江淮为什么能够打入北京、上海这样的市场,就在于在服务方面有充分的积累。没有这样的积累,后面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方良海说。

5.走向更广阔的蓝海

事物的变化与发展,永不停息。告别科研积累,新能源汽车已经走入市场化的导入期。随着充电设施建设的逐步展开以及更严格油耗标准的出台等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新能源汽车企业们又面临着新的课题。

对此,江淮汽车已经做好了充足的技术储备。夏顺礼表示,江淮汽车在新能源车方面已经储备了四大整车平台:纯电动乘用车平台(iEV)、增程式电驱动乘用车平台(iREV)、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平台(iHEV)以及纯电动商用车平台(iECV)。四个车型平台涵盖A0、A、B级三个乘用车平台和一个商用车平台,将会大大丰富江淮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产品线,满足多种层次的消费需求。

实践令江淮相信,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是可行的,前方只会是更广阔的蓝海——节能与环保的“社会需求”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创造出广阔的“市场需求”,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下,随着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必将形成。

面对未来,江淮有着详细而实际的发展规划

2014—2015年,紧抓上海、北京、天津、合肥、成都五个主要市场,拓展28个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和区域,开展品牌传播,以直销为主,在分时租赁、出租车等轿车推广领域和城市电动公交车、旅游车等客车推广领域,制定地区差异化销售政策,持续销售新能源汽车,2014年预计推广3000辆。2014年,轿车方面,重点推广第四代纯电动车;客车方面,重点推广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第四代电动公交车。

2015年,轿车方面,重点推广第五代纯电动车;客车方面,重点推广第五代电动公交车。

总之,新能源汽车将继续位列江淮汽车最核心的发展目标。这家真扎实干的自主品牌,将持续投入,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钻石传动系”核心技术,坚持“迭代研发”,继续奉献安全、环保、节能、智能的新能源汽车。(记者 史诗 何晓亮)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