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潘吴
本科院校:中国科大
海外经历:美国20多年
来肥时间:2012年
在加拿大奋斗十年,他回来了;在英特尔参与过“美国芯”的设计,为了填补国内芯片设计空白,他回来了;在德国学到先进技术,希望将其带到合肥,他们也回来了……五年前,安徽省出台加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从2009年起,用5至10年时间,引进一百名科技领军人才来皖创新创业,省会合肥从此掀起了新一波留学生归来创业潮。这些在海外奋斗多年的科技精英,为志在成为“创新高地”的合肥注入了崭新的动力。如今,召唤“海归”的号角吹响已经五年,他们在合肥过得怎么样?他们给合肥带来了什么?又对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期待?
20年前,他进入英特尔公司,参与第一代奔腾芯片的设计;20年后,他回到中国,希望用“合肥芯”打破数字对讲机射频芯片的外国垄断。合肥人潘吴,正在用自己在美国积累的20多年芯片设计技术和管理经验,浇灌刚刚起步的中国芯片业。
芯片上的“舞者”
潘吴是合肥人,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大无线电电子学系微波专业,1982年,他前往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读研。随后,他出国留学,先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拿到硕士学位,后来又拿到博士学位,专业为超大规模芯片设计。
1991年,潘吴进入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英特尔工作,并幸运地进入其核心机构,参与了国人耳熟能详的第一代奔腾芯片的设计。“我主要负责两块,一是奔腾芯片中的中央处理器的研发,二是整个芯片的BICMOS标准工艺库的开发。”
1994年,潘吴实现了本科时的梦想,进入诞生了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贝尔实验室工作。2000年,潘吴加入美国价电子半导体公司,领导开发了世界上第一款用CMOS晶体管设计的GPS射频芯片,“这对GPS的普及是十分重要的。”
回到梦想土壤
2004年,在芯片设计领域最顶尖的机构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潘吴,在美国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随后,潘吴开始将目光投向经济蓬勃发展的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消费国,但是国产芯片却寥寥无几,射频芯片更是凤毛麟角,几乎完全靠进口。”潘吴说,“我希望我多年的芯片设计经验,能为‘中国芯’尽一点绵薄之力。”
另外,潘吴通过在美国的创业经历发现,美国很多事情都从商业利益出发,违背了这个原则,就无法生存。而在中国则可以实现更长远的规划,这是能带给潘吴实现梦想的土壤。
2010年,潘吴在北京成立了北京亚际芯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他又在合肥成立了亚际芯(合肥)通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合肥芯”将施展拳脚
其实,南京市建邺区,无锡市惠山区等地,都曾向潘吴发出过创业的邀请,但最终潘吴选择了合肥,“首先,合肥是我家乡,乡情难忘。但更重要的还是考虑到创业的环境。”在潘吴眼中,合肥拥有中国科大、合工大这样的名校,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同时又有低房价、低消费的优势,“具体到我创业的领域,合肥高新区被发改委选定为中国十大芯片产业基地之一,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合肥,潘吴的团队开始集中研发数字对讲机中射频芯片。据了解,我国的模拟对讲机将在2016年停止销售,换代为数字对讲机,但是,国内没有一家能生产数字对讲机中射频芯片的厂商。
目前,潘吴的团队已经生产出“合肥芯”,并有望在今年底推出数字对讲机解决方案,而他们申请的专利,也得到了国家专利局的批准。
董事长也干技术活
从英特尔、贝尔实验室这样的世界顶级机构走出来创业,潘吴也遇到过很多困难。“最大的挑战就是资金,因为做芯片是一个烧钱的行业,而在国内,芯片业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行业,很多投资人对行业并不了解,投资也过于谨慎,所以我们也遇到揭不开锅的时候,而且不是一次两次。”
不过,潘吴绝不会在困难面前放弃,他记得要为“中国芯”奋斗的梦想。“解决了资金问题后,我们还有人才的问题,有时候找不到合适的人,我就自己顶上去,谁说董事长不能干技术活呢?”潘吴说,人的一生要做一点事业,“不论输赢,都是事业,这样才能让我问心无愧。”(毕清、谷新、卫萍、金磊、杨萃、项磊、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