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和合肥工业大学承担建设的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首批育成企业、项目培育签约,契合智能制造发展五大方向的11家企业以股份制合作方式,入驻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由国家教育部、工信部、安徽省、合肥市和合肥工业大学5家共同建设的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按照“省部合作、市校共建、企业协同”原则,以建立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为动力,以“政府资金引导、政产学研合作、全球资源汇集、创新基地打造、开放平台搭建”为主要手段,以集聚创新人才、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按照“1547”建设思路,即围绕“提升智能制造产业竞争优势”一条主线,主攻“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及制备工艺、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技术、健康与医疗设备、物联网及大数”五大领域,建设“智能制造技术服务中心、产品检测分析服务中心、产品设计服务中心、公共计算服务中心”四个中心,形成“人才培养引进、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培育转化、质量检测评定、产品设计服务、公共计算平台、产业发展智库”等七大功能,成为“立足合肥、面向安徽、辐射全国、连接世界”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平台、成果培育与转化平台、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开工建设一年来,在合肥市人民政府与合肥工业大学的共同支持下,合肥工大智能院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面对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合肥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认为这恰恰是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难得的大机遇,一定要抓住,务实创新。为此,智能院围绕智能制造主线,重点支持推动一批能够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为合肥市及安徽省的智能制造产业腾飞奠定扎实的基础。
同时,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吸引社会资源,解决融资难题,目前已组建1亿元创新基金1个,并已开始支持项目遴选和投资工作。合肥工大智能院计划再组建创新基金2-3个,并希望能帮助合作入驻企业申报合肥市天使基金、创新基金。
合肥工大智能院改变浅层合作、临时合作、个别项目合作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合作模式,注重长远,与知名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企业化运作模式的股份制合作平台(公司),实行股权激励,确保核心团队稳定,促进配置力量流动,把企业发展目标、技术发展方向、核心人员利益凝聚成一体,形成共同动力。
他们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采用双导师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在大幅度提高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前提下,实现了研究生人才素质、未来事业发展与社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得到学生、导师、家长、企业和社会的高度评价。企业技术人员通过参与相关学习、实践,也促进了自身技术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为智能研究院长远发展蕴育新活力。智能院首批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2015级500名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已经圆满结束,这批研究生将于今年9月入校,明年5月之前正式迁入智能院新建的人才公寓。另外,智能院组织了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智能杯”大学生创业创新设计大赛共征集67件项目,评选出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和三等奖10项,并开始后续的研发引导和支持。
与此同时,智能制造研究院支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为学校发展汇聚人才,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大选择空间。对企业急需的高端技术人才,又能满足学校人才引进条件,可以通过学校人才先行引进,首先在合作平台工作。待合同期满后,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意愿,确定新的工作岗位,解决了高端人才的后顾之忧。
目前,位于巢湖之滨、大蜀山西麓,占地965亩,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先期启动建设51722㎡的研发中心主楼计划于7月18日封顶;建筑面积达12313㎡的人才公寓和建筑面积6718㎡的服务中心也将于明年5月份之前一并交付使用。
9个重点科研团队已经入驻运行;12家科研机构和企业与智能院共建的按照企业化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平台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企业注册,注册资金已经超过1亿元人民币,正在陆续入驻;另有20余家科研机构和企业正在与智能院磋商,亦将陆续签订合作协议,注册入驻。规模1亿元的创业投资基金公司已经组建完毕,项目遴选和投资工作已经开始。
“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及试验与检验检测中心”、“合肥光伏产业研究院及新能源与工业电气节能系统工程技术中心”、“安徽省智能装备行业技术中心”、“电子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机器人检验检测中心”5大平台建设工作已经启动。“制动蹄自动铆压机、涡轮增压器下线测试台”、“有源电力滤波装备”、“文物微环境智能保护系列产品”、“水质监测自主航行器ASV”、“基于物联网的工业设备、环境、能源监控及管理系统”、“医用金属三维打印装备”、“高效、高柔性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总成”、“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等8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总计1000万经费已经到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经全面铺开。
预计到2020年,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将突破智能制造技术基础理论与前端核心技术200项;承担各类研发项目1000项;申请专利、取得科技成果500项;培养产业急需硕士、博士3000人;柔性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200人;创建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2个;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产品设计、分析测试、公共计算等中心;孵化、育成企业50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实现公司上市10家。推动智能制造产业成为合肥市爆发性增长源之一,支撑全省智能制造产业达到3000亿产值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