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揭秘安徽电力“全国劳模”成长历程:扎根基层好学习 服务至上擅创新

   2015-06-17 人民网-安徽频道
29
核心提示:30年来,靠着小纸条的点滴积累,学历不高的许启金成了擅长发明创造的“金牌工人”;工作19年来,每隔两年就

30年来,靠着小纸条的点滴积累,学历不高的许启金成了擅长发明创造的“金牌工人”;工作19年来,每隔两年就会跑遍全城的周信,将城市电网布局深深印在脑海,成了“配网活地图”;“80后”小伙单德森埋头苦干,抬头创新,9年创造发明近20项,让电路巡检工作越来越安全。

许启金、周信、单德森都身处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的基层岗位,但多年的勤恳苦学让他们成为身边人学习的楷模。今年4月28日,三人都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前往北京接受表彰。近日,他们齐聚人民网安徽频道,述说各自成长历程。

许启金:小纸条积累起今日“楷模”

“可以没文凭,不能没文化。”许启金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许启金从事的是输电线路高压带电检修工作。1982年,只有高中学历的他进入宿州供电局工作,由于没学过电力方面的知识,技术术语和技术规范等专业知识,就成了他最初面临的困难。

为了弥补不足,许启金开始自学,把电力专业知识写在小纸条上,揣在口袋里,一有空就拿出来看,“写了有上万张小纸条,坚持了20年。”

20年的点滴积累,啃下100多本书籍,许启金的电力专业知识越来越丰富。2007年10月,只有高中学历的他,站到了安徽电力职工大学的讲台,给新入职的大学生上课。2009年,他撰写的专业著作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

走进大学课堂传授知识,许启金内心感触良多,而更让他感到骄傲的,是自己多年知识积累为他创新打下的基础。

“我最骄傲的,是发明了一个软梯作业防高坠自锁器。”许启金说,一次抢修中,他的徒弟说在软梯上站久了腿发软,这种极易引发事故的情况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了解决问题,他在自家阳台上一遍又一遍的试验,几个月的辛勤付出后,“软梯作业防高坠自锁器”诞生了。这一发明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保障了工友的人身安全。

据统计,近年来,许启金带领一帮工友,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开展创新,相继推出了创新项目13项,攻克技术难关4项,获得5项国家专利。

如今,以许启金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已经有46人,开展创新工作的同时,许启金也在忙着传帮带,把自己的经验、知识、创新精神,传给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周信:周到服务成就“配网活地图”

周信从事的配电工作,是要保证犹如城市毛细血管的配电网络正常运转,时刻将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

“铜陵市区,看起来不大,线路就长达1500多公里。”周信说,配电工作点多、面广、事情杂,一旦发生故障,居民家里就用不上电了。而处理故障是牵一发动全身,既要排除故障,还要保障周围的电路正常,这就要做好调度工作。

对于配电调度,周信说以前都是盲调,即调度人员不了解现场情况,像盲人一样进行调度。据了解,配电调度人员的设置,原本是想进行前后方协调,做到安全保障和快速处理,但配电网络发展太快,要掌握全面情况难度很大。

为了保证自己对城市配电网络的了解,每逢大工程,周信就会到现场勘察画图,有新线路启动,他就自己巡线记录。工作19年来,每隔两年,他都要跑遍铜陵市的犄角旮旯,将配电网络牢记在心。遇到故障,他总能给出合理的处置方案,他也因此被称为“配网活地图”。

随着城市的发展,要保证配电网络的运转,只依靠个人是无法满足的。作为国网铜陵供电公司配电运检室的主管,2014年,在铜陵市配网调度系统建设和营配数据贯通中,周信带着15名同事对全市1500多公里的配网线路、1720台配电变压器、上万根电线杆进行了地毯式排查,重新整合绘制了所有的配网线路图。

“将所有的变压器、杆线全部录入到系统中,让调度人员在家里面像有一只眼睛一样,能关注到现场的一切。”周信说。而这些资料,也为铜陵地区配网调度和自动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一线工作中,周信被人称道最多的,是他的服务细致周到,但很多人不知道,他之所以能把工作做好,离不开多年来的刻苦学习。

“刚开始只有初中文化,有点争强好胜,我文化低就要努力向大家看齐,后来有了小孩以后,我就有个想法,想和小孩一起成长,一起学习。”利用空余时间,周信学习高等数学、会计学、机械,为了及时掌握知识,他笔记做得很细,听四次课就能记满一个本子。

10多年的努力,周信也取得了很多成绩,逐渐拿到了中专、大专到本科的毕业证书,如今他还是国家电网的中级培训师。

单德森:“80后”领衔“创客团队”

作为一个“80后”,国网安庆供电公司的单德森能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让人羡慕,但其背后付出的诸多艰辛和努力,也让人敬佩。

单德森的工作是电路检修,不论寒冬酷暑都要攀爬杆塔检修电路,而安庆多山,山区作业更是辛苦,但他却一干就是15年。

在2008年的特大雪灾中,为了保障安庆的电力大动脉,单德森冒着零下低温,在杆塔上工作一整天,下来时双腿几乎失去知觉。2014年,为保证新建成的输电线路“零故障”投运,他跟同事们逐一攀爬580基杆塔,高度相当于3次登顶珠珠穆朗玛峰。

多年的坚守,让这个能吃苦的“80后”小伙子,赢得了大家的赞赏。而更让单位老同志们佩服的,还是他的创新精神。单德森的一位老同事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工作了近30年,对于一些常见问题,就不像单德森那样,会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我最在意的一个发明是新型拔销器,虽然成本只要二三十块钱,但它改变了停电作业的方式,施工人员安全系数也提高了。”单德森的工作是带电检修,他在工作中发现,购买的拔销器并不能满足所有的工作,遇到不配套的,他们要么停电作业,要么更换器具重新再来。而这两种解决方法,要么耽误时间,要么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断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单德森跟同事们一起研究,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发明了这个简单实用的新型拔销器。单德森类似的发明创造还有很多,从2006年开始,平均每年都有一两项。而他的创新团队,如今也有三四十人。2014年3月12日,以他名字命名的“单德森工作室”正式挂牌。

发明创造跟平时的学习积累分不开,技校毕业的单德森除了经常看专业书籍外,也会向优秀的前辈学习,“2008年左右,许老师就带我们参加竞赛,他跟我说过,人一定要有知识,多看书,多学规程,都记在脑子里面,这样以后工作起来就不会慌。”

十多年的坚守、学习和创新,让单德森获得很多荣誉,而他更看重的,是“劳模”荣誉。

“我的父亲,我的姐姐都是安徽省劳模,我最初上班的时候没有目标,后来就试着把我的家人作为榜样。当我获得这个奖章时,感觉能跟姐姐和爸爸一样,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感觉很有动力。”单德森说。(韩震震 陈宁千)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