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合肥“创新路径”(三):搭建创新平台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2015-07-15 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新闻联播
39
核心提示:合肥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通过汇聚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实现高端

合肥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通过汇聚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实现高端研发、资源共享、创新服务的全方位嫁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倍增”。

【出镜】记者 费宇:我现在是在合肥工业大学智能研究院里的星北航测公司,我身旁的这套系统就是企业借助智能院的平台在今年上半年研发的尾矿库在线安全监测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对尾矿库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监测,目前已经在市场上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夏娜是星北航测公司的技术总监,而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高校的教授。他告诉记者,就在去年上半年,他们还只是高校里的一个科研小组。依托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的技术、设备、资金等创新资源,他们这套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和传感技术进行安全监测的智能系统只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从研发到推广应用的全过程。

合肥星北航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 夏娜:这个平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研发环境,有利于我们的成果去推广,而且智能院也会给我们很多一些政策的扶持,包括资金上的一些激励啊,对我们创业创新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作为安徽省与教育部、工信部共建、合肥市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创立的一个智能制造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采用的是一套全新的体制机制,在这里,政府除了在政策、资金、基础设施上做锦上添花的事,为企业营造好的环境外,在哪些方面创新、如何创新等都由企业自己说了算。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副院长 张晓安:这个平台的搭建,就是政府把自己的力量用到该用的地方去了,这样下来让大家感觉到充分地自由,同时动力也更强。

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推动创新,这两年,合肥市抓住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等机遇,先后搭建了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六大协同创新平台和语音信息、新能源汽车、光伏光热等10大新兴产业研究院。再加上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的上千个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格局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创新丛林”已成为合肥创新的最重要支撑。

合肥市科技局 副局长 陈伟:我们也是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建,希望高校和科研院所把一些科研成果能够直接转化到企业里面,通过企业能够更好把它结合起来,更好地打通产学研合作的一些通道。

在建设一批高大上创新平台的同时,如何让科技要素、资源之间没有壁垒,实现流通共享,合肥市也破解了一道道难题。在这个市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记者看到,这里就像是一个科技资源的“大超市”,各类科技资源琳琅满目。企业可以享受到“找成果、找仪器、找资金、找专家”等一站式服务。目前,全市有近2000台科学仪器都在这里进行了登记,可以供企业选择,而且每次共享还可以获得政府给予的10%到30%不等的仪器使用费补贴。近两年刚成立的安徽美欣制药公司正是借助这一平台,使新产品研发检测的时间大大缩短。

安徽美欣制药有限公司 工作人员 陈明青:仪器共享了以后呢,为企业大大减少了研发成本,那么我们也会有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财力投入新产品的研发。

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 副主任 舒小琴:我们这一块就起到一个资源集聚的作用,高校这一块它们有什么好的成果它们需要转化的,它们也就通过我们这个系统来对企业进行推介,然后也能解决一些企业对专家对成果对科技创新资源的一些需求。

由于创新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和利用,2008年到2014年,合肥高新技术企业数由233家增长到828家,增长2.6倍,平均每三天合肥就诞生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由805件和302件增长到12929件和1891件,分别增长了15.3倍和5.3倍,基础科研能力、科研产出等一些重要指标已跃居到了全国前列。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