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蚌埠制造失守的多个“安徽第一”令人扼腕痛心。如今,搭上“互联网+”顺风车的蚌埠制造业,俨然已是另外一番景象。记者近日在安徽蚌埠采访时,亲眼见识了“E时代”下一座城市制造业奋力崛起的巨大变革。
【关键词】话语权
一面大约4平方米的“背投”上,密密麻麻地显示着各种技术参数,几名技术人员一边观看,一边对数据进行分析。经过远程“诊断”,专家们形成一致意见:这台压缩机并未发现运行异常信号,一切正常。
这台正在巴基斯坦“服役”的CNG压缩机,早在两年前就由蚌埠远销海外,最近用户反映在运行过程中有异响,安瑞科(蚌埠)压缩机有限公司售后服务人员迅即展开在线诊断,经过远程“访问”、体检、参数分析得出结论,用户反映的异响或由周围声源造成。
“远程诊断,只是安瑞科(蚌埠)压缩机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在售后服务的一项应用”。提及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压缩机上的运用,安瑞科副总经理马永胜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的安瑞科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在任何一台可以联接互联网的电脑上,都可以随时访问并控制销售在全球任何地方的一台压缩机。电子地图可以准确地定位压缩机所处的地理位置,各种技术参数可以实时监测任何一台压缩机的运行状态。“不仅能够远程访问,安瑞科还实现了远程控制。技术人员可以在任何一台计算机上,对销售出去的任何一台压缩机的运行参数进行修改,实施远程操作。”
马永胜介绍,压缩机运行存在一个必需的排污或排废气的操作,在不同场合、不同季节使用,其排放时间、排放间隔时间都要有相应改变。他说,过去要么使用者手动排放,要么由生产厂家定时去现场下载控制程序。如果售后服务在现场完成,成本很大且必须年年发生,如果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在售后,一年就可为企业节省售后服务费300多万元。
在蚌埠,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产品制造业的企业并非安瑞科一个孤例。大富机电公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批量生产工业机器人,并用这些机器人替代人工进行精密仪器生产,既提高了产品质量,又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中建材玻璃新材料有限公司将工业机器人应用到企业生产中,不仅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还一举攻克了种种技术难题,先后生产出0.33毫米、0.3毫米、0.2毫米的超薄玻璃基板,赢得了国际超薄玻璃的话语权。
【关键词】竞争力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传统产业中,最大的好处是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马永胜坦言,过去一年卖出上千台设备,销售收入也只有区区几千万元,而如今只需卖出三四百台设备,就能创造几个亿的销售额。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外压缩机制造企业开始通过网络和短信方式,远程显示工作状态和故障报警,但尚不能远程进行测控和修改参数设定等。随着物联网技术日趋成熟,远程控制已经成为可能,企业迫切需要这一技术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减少维护和运行成本。正是看到这样一种趋势,安瑞科果断将互联网技术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联合合肥工业大学共同开发了信息集中采集无线发送系统,并得到中国电信蚌埠分公司和中兴通讯科技公司的技术支持。“过去传统产业的发展是靠自身一步一步艰难行走,用上互联网技术后,就如同插上了一双振翅高飞的翅膀。”
安瑞科的高飞无疑为蚌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身为安徽的老工业基地,蚌埠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创造了多个“安徽第一”,包括压缩机在内的“五大机”更是蚌埠工业的骄傲。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多年不变的产品、僵化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很多企业一下子陷入困顿,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在历经改制阵痛后,拥有了先进的管理理念,获得了持续不断的创新产品,尤其是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嫁接,才牢牢占据了国内市场,更具有了在国际市场叱咤风云的“资本”。
“将工业机器人投入生产,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自觉行动,也是市场机制倒逼的结果。”在安徽珩业车轮有限公司,总经理年君道出了合作研发工业机器人的初衷。他认为,中国制造在过去创造的发展奇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红利,但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近些年遭遇的“用工荒”及用工成本的上升,都倒逼企业要与时俱进,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企业生产经营中,实现新一轮工业革命。为此,他下决心用信息化对企业实施全面改造:从人员管理到财务管理,从产品设计到生产过程控制,从产品制造到营销及售后,无论生产、经营和售后、管理,各个环节全部施行数字化。数字化的应用,也让珩业车轮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步跨越到科技密集型、信息密集型企业,市场大开。
【关键词】 “两化”共生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两化融合的力量,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息信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懂得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企业发展便失去了动力……”“在去年底安徽省经信委举办的两化融合演讲比赛中,年君以自己的创业经历现身说法,赢得了喝彩声一片。
在那次的演讲比赛中,年君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他坦言,之所以能够获得大家认可,是因为自己的企业通过对两化深度融合的不懈探索,获得了毫无悬念的竞争优势。“目前企业的全部生产线都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有效融合,其中车轮制造机器人自动化应用系统,开创了国内车轮制造行业采用机器人的先河,更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典范。”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就珩业来说,除了启动机器人自动化应用系统外,还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产品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极大地提升了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该公司目前拥有年产100万套汽车车轮的生产能力,可研发生产“智能化无内胎汽车车轮”四大类60多个品种、轮辐等车轮配件六大类40多个品种,不仅能为奔驰、沃尔沃、江淮、中国重型卡车集团、陕西重型卡车集团、南京依维柯汽车集团、郑州宇通客车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配套,还能批量出口国外先进汽车生产厂家。
长期工作在推进两化融合主战场的蚌埠市经信委信息化推进科科长殷朝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蚌埠的企业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早几年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比较肤浅,即便是经济主管部门上门当说客,企业往往还是简单地认为办公室添几台电脑就算信息化。但现在,企业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如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和销售渠道建立等等方面。尤其是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现身说法,让更多企业认识到,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日前,蚌埠市制定出台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按照方案,该市每年创建两化融合省级示范企业不少于6家,市级示范企业不少于20家,至2017年底,创建两化融合省级示范园区2至3家。与此同时,依托通信运营商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优势,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至今年底,建成“智慧园区”1至2家,数字企业和智慧企业1000家。
实现如此,蚌埠制造业必能实现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腾飞、跨越起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