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激发新动能 抢占新高地

   2015-08-10 安徽日报1版
28
核心提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多点开花到集聚增效……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大步走上经济发展“主战场”,成为稳增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多点开花到集聚增效……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大步走上经济发展“主战场”,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重要支撑。

引领新常态,重塑新动力。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超前谋划,先后作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高成长性产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等重大战略部署,不断完善各类扶持政策,推动新兴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硅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上半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风生水起,产值增长16.7%,成为新一轮竞争中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打造结构转型升级版的新引擎。

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超前谋划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强化政策落地

2015年,对于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园来说,可谓捷报频传。刚入选全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8月又迎来了投资规模100亿元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正式落户,一个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呼之欲出。

“这得益于我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举措,我们已形成研发平台国内一流、产业规模全国较大的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具备电子信息显示、光伏玻璃和玻璃新材料3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蚌埠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做好顶层设计,实行战略推进,才能有的放矢,统筹兼顾。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近期省委、省政府召开的重要会议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等热词频频出现,成为备受关注的亮点。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等重大决策的不断推出,是源于对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清醒认识,是基于经济新常态下我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更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省正处在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的转化期,传统产业持续低迷,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体量还不够大,支撑能力还不够强。

“坚持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的话语掷地有声。经济新常态下,我省咬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放松,将之作为实现有效益、可持续增长的“利器”。

作出科学规划、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直接关系到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进程与成效。因此,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为进一步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放大规模集群效应,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今年4月,省政府印发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既兼顾当前,又着眼长远,统筹重点突破和全面提升的关系。7月,全省正式推出第一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未来5年,规划建设重大项目544个、总投资约4000亿元。

质量效益双提升,培育核心竞争力,激发增强内生动力,推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各种机械臂摇摆升降,焊接、组装、搬运……走进芜湖奇瑞汽车公司的生产车间,你会发现,生产装配线上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各项操作任务指令都由工业机器人不知疲倦地进行着。从奇瑞生产线起步,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公司的工业机器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家电等行业,机器人产销全国领先。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更显示出逆势上扬的喜人态势。

去年全省2745户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8378.9亿元,同比增长22.5%,对全省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0.3%。今年上半年,这一良好发展态势仍得以延续,累计实现产值3966.9亿元,对全省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超五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以其先导性、倍增性、辐射性、可持续性等,成为引领全省新型工业化的突出力量。”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据“十二五”规划,到今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实现2400亿元的增加值,成为转型发展的先导和支柱产业。

增速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效益也十分可观。去年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04.1亿元,增长19.4%,高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9.7个百分点。八大产业中,有五大产业实现利润增长超10%。更为重要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八大产业覆盖了全省现有工业体系32个大类行业、268个小类行业,占全省现有小类行业的一半以上,对结构调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年以来,我省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战略性新兴产业“显山露水”,成为加快转型的强大引擎。合肥京东方(含鑫晟光电)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阳光电源、晶澳太阳能、通威太阳能等企业产销两旺,江淮汽车年初投放市场的iEV5纯电动轿车供不应求,已累计销售2692辆……

企业领军项目带动,错位发展凸显特色,发挥产业集聚引领辐射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手机到车载,从家电到玩具,从大型电信级应用到小型嵌入式应用……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能够满足不同应用环境的产品需求。

一子落,满盘活。在科大讯飞带动下,我省合肥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加速形成,建立了从源头技术创新到产业技术创新的全生态创新格局。到2020年,该基地产业规模可望达到千亿元,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语音产业主导权的“中国声谷”正在崛起。

沿着 “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聚—形成基地”的思路,我省积极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高端发展,辐射带动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重大项目强支撑,集聚发展增效益。随着合肥京东方8.5代线、芜湖埃夫特智能装备、合肥巨一自动化,芜湖三安光电、德豪润达LED外延和芯片,合肥晶澳、阳光电源、国轩高科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我省新型显示、机器人、光电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目前,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在建、新建和即将开工的重点项目69个,总投资超707亿元,2014年产值达828.2亿元,正跃升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一流的集聚发展区。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试点重点项目94个,累计总投资达173亿元,机器人产业在全国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

“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让其尽快成长为先导性、主导性、支柱性产业,离不开点线面结合推动。”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创新驱动,研发转化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不可或缺。串珠成链,发展一批新兴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高效发展迫在眉睫。聚焦资源,打造一批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园区和产业基地更是势在必行。

立足既有产业基础,我省瞄准 “发展什么、谁来发展”的核心问题,加快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省政府从今年起每年安排20亿元至30亿元的专项引导资金,将高新技术产业基金扩大到200亿元以上、安排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债券、土地指标从省级预留用地中安排等政策含金量很高。”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合肥集成电路、亳州现代中药、滁州智能家电、马鞍山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芜湖现代农业机械……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发挥优势,凸显特色,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注入新动能,成为安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新增长源。(本报记者 郑莉)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