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科技创新支撑矿山安全开采

   2015-08-24 科技日报5版
29
核心提示:我国采矿业地表及浅部资源已逐渐枯竭。据统计,全国有三分之一的矿山,将进入千米以下的深井开采。如何处理

我国采矿业地表及浅部资源已逐渐枯竭。据统计,全国有三分之一的矿山,将进入千米以下的深井开采。如何处理好高应力、高温下的开采安全?怎样避免重大灾害?盛夏时节,记者来到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探究竟。

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钢马矿院王运敏教授告诉记者,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组建于2011年,今年上半年刚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有关建设验收。“我们把深井安全开采理论与技术、露天岩土工程灾变过程规律及其控制、职业危害控制技术等作为主导方向,立足国内典型矿山开展科研攻关”,王运敏告诉记者,面对占我国铁矿产量近60%的国有大型露天矿山即将转为地下开采的现状,马矿院科研团队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开展了“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关键技术研究”,深入国内典型矿山现场,反复试验研究,提出了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经济界限理论,为露天转地下安全高效开采确定了理论基础。

“特别是研发了国内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微震监测矿山防灾变预测预报系统,建立了首个异地专家诊断中心,能够有效防范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的灾害危险事件发生。”王运敏告诉记者,通过该微震监测系统收集微震事件,已经成功预报了示范矿山两次较大规模的垮冒,成功避免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露天采坑边坡失稳,排土场滑坡、泥石流,尾矿库溃坝等是我国非煤露天矿山易发的工程灾害,每年因灾害导致的灾害事故、人员伤亡均有上千起,严重威胁矿山安全生产。王运敏带领科研团队开展的“露天矿开采岩土工程灾变控制技术”研究,历经多年探索,找出了排土场泥石流形成机理规律,研发出尾矿库动态安全自动监测系统,有效开发出适合散体边坡稳定及泥石流治理的评价和控制技术。该研究成果在马钢集团、铜化集团、紫金矿业、中国黄金、太钢、攀钢、首钢、本钢等20多个露天矿山得到成功应用,有效防治了露天矿岩土工程灾变的发生,实现了矿产资源的高效循环开发利用,创直接经济效益10多亿元。

我国是世界上高温热害矿井较多国家之一。马矿院科研团队开展的“大型千米深井金属矿山采空区和废旧巷道冷风应用系统”研究, 通过矿山现场的反复研究,开发出利用矿山新能源——地温自然资源新技术,利用采空区及废旧巷道低温围岩这一天然冷源的地层温度效益,对矿井深部进风风流进行地温自然冷却降温,在国内外首创深部采区风温降低4—6℃。同时结合井下多级机站通风计算机远程监控及风机变频技术,实现通风自动化管理,极大地改善了井下作业环境。

近年来,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持和承担多项国家重大课题和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两项,安全生产成果一等奖一项,制定并发布标准4项。为我国冶金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发挥出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本报记者 吴长锋)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