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合芜蚌自主创新:三城联袂锻造安徽崛起强大引擎

   2015-11-19 人民网-安徽频道
36
核心提示:今年3月,安徽蚌埠,0.2毫米厚的超薄玻璃开始稳定生产,突破了去年这里刚创下的国内电子玻璃工业化生产极限

今年3月,安徽蚌埠,0.2毫米厚的超薄玻璃开始稳定生产,突破了去年这里刚创下的国内电子玻璃工业化生产极限——0.3毫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0.1毫米的进步,看似微小,但整个过程极其复杂,在其背后做支撑的,是一个庞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高效运转和不断创新。

蚌埠的这种进步,在安徽合肥、芜湖也在不断上演。2008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2009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试验区进入国家推进层面。7年来,“合芜蚌”成为安徽创新发展的龙头,成为安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引擎。

如今,“合芜蚌”再添重任。今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作为全国首批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安徽将依托合芜蚌地区开展先行先试。

区域自主创新,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

2008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在推进合肥科技创新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拓展到芜湖、蚌埠区域,出台一系列政策助推自主创新。

从2008年起,安徽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至7亿元专项资金,在合芜蚌试验区全面实施升级创新型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建设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平台和优化创新环境等“六大工程”。

体制机制的重大突破,为区域自主创新谋求大作为提供了巨大动力。

仅用3年时间,合芜蚌试验区就完成了5年目标,带动安徽省多项科技创新指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安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全国中游上升至全国第七、中部第一位,其中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25家,居全国第一位。2010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较“十一五”末增长4.8倍,带动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在全国分别前移11位和12位。

安徽省科技厅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4年,试验区R&D经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从163.7亿元增加至393.6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从1111件增加至5184件;高新技术企业从1116家增加至2361家;国家级研发平台从47个增加至124个。

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全省共申请发明专利20981件、获授权发明专利3702件,同比分别增长43.2%和63.6%,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0.4和14.2个百分点。其中,合芜蚌试验区共申请发明专利11756件、获授权发明专利2165件,分别占全省的56%和58.5%,增长45.4%和58.9%。

在合芜蚌试验区的带动下,安徽今年1至5月份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增幅、发明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幅分别居全国第6、第5、第7和第8位,均居中部第1位。

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高端现代产业体系

合肥,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智能语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语音产业主导权的“中国声谷”;芜湖,全国唯一一家科技部认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奇瑞汽车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创新产业集群蓄势待发;

蚌埠,0.2毫米的超薄玻璃能进行对折,国内电子玻璃工业化生产极限不断被打破,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正稳步迈进“国内一流的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在安徽省出台一系列政策的基础上,合肥、芜湖、蚌埠结合自身特点,大步迈向产业化道路。7年来,三地从重大项目落地,到完善配套形成产业链,进而大力招商形成产业集群,通过稳健高速的发展,均形成了有全国影响的产业基地。

作为试验区的核心区,合肥高新区按照“专业化、集群化、高端化、链条化”的思路,构建结构合理、发展集聚、竞争力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多年来,培育出科大讯飞、四创电子、安科生物、阳光电源等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集成电路、智能家电、新能源、智能语音、高端装备制造、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目前,该区各类经济实体超过1.2万户,区内自主孵化培育上市公司1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1家。

芜湖,将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连续六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获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市”、“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等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围绕机器人、光电显示、通用航空、智能制造(3D打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芜湖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推动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产业集群正逐步迈向国内一流。

过去,蚌埠一直是重要交通枢纽和老工业基地,成为“合芜蚌”的重要一极后,蚌埠着力发展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作为首位产业发展迅猛。

目前,蚌埠已形成上下游较为完整的平板显示产业链和LED照明产业链,中建材超薄信息显示基板、方兴科技电容式触摸屏等一批整机、整器类拳头产品全面投产。

创新服务体系,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安徽瀚海博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瀚海生物),位于合肥高新区,是中科大毕业生创办的企业,致力于生物技术领域内的技术及产品研发和销售。公司轻资产、抵押物少,从未从银行获得贷款。

今年1月初,该公司面临发展瓶颈,青年创业引导资金经过仅仅20余天的审核,就给予40万元无担保、无抵押的信用贷款。此后,该公司仅半年时间就获得600万元的销售合同,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企业成长需要资金,“合芜蚌”一直在积极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瀚海生物就得益于此。目前,合肥高新区已经初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银行、担保、风险投资、小额贷款、上市融资、知识产权等多层次科技融资体系。

2010年6月27日,蚌埠在安徽率先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截至目前,已累计为75家企业办理专利质押贷款5.99亿元,使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受益,受益企业数居全省首位。此外,蚌埠积极探索推进专利保险,累计有83件发明专利办理专利执行险。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是“合芜蚌”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012年10月,“省院合作、市校共建”的中科大先研院,在合肥高新区揭牌,成为安徽省及合肥市积极探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实践基地。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建立战略性科技平台2家、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家、应用研发平台5家,累计孵化企业110家。

此外,合肥高新区还建设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战略性创新平台,引进中科院理化所家电技术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项目,形成了事实上的“产业技术研究院集群”。

近几年来,安徽省还积极推进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

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蔡鹤皋、蔡吉人、郭应禄、饶芳权、钟志华、郭孔辉、王正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卢强、周远、刘盛纲、贺林、龚昌德……在芜湖的院士工作站名录上,一个个有分量的名字还在不断增加。

芜湖在人才特区实践中,坚持以用为本,突出平台载体建设,积极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能力的舞台。其中,今年1至10月份,芜湖新建产业技术研究院20家,新增院士工作站20家,有效提高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谋划未来发展,肩挑“全面创新改革”重任

多年前,科幻电影《人工智能》曾令人叹为观止。2014年8月20日,科大发布了“讯飞超脑”计划,核心是让机器从“能听会说”到“能理解会思考”,实现一个真正的中文认知智能计算引擎,未来将真正引爆在教育、客服、人机交互、医疗等领域的智能应用。

力争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声谷”,以科大讯飞为龙头的“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正在着力构筑智能语音产业集群空间布局。

同样的远景规划,正在整个“合芜蚌”的各个角落进行,其雄心壮志令人振奋鼓舞。

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作为“合芜蚌”核心区,合肥高新区“十三五”期间,将以国际化水平,为合肥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夯实产业基础。并以国际化品质,全力打造长三角经济带区域创新高地。

芜湖的科技创新工作,未来将继续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力争通过5—10年的创新发展,把芜湖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创新型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创新创业先行区、中部地区影响广泛的创新要素集聚地、安徽最具发展活力的创新中心。

工业兴,则蚌埠兴;工业强,则蚌埠强。面对“十三五”,蚌埠市聚焦工业突破,加速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全力推进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首位,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

如今,作为全国首批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安徽依托合芜蚌地区开展先行先试。肩挑重任,同时也是重大利好,安徽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也必将为“合芜蚌”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韩震震)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