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淮北科技增粮县域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在合肥举办2015年年终进展汇报会。该项目瞄准中低产田改造,为解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科技支撑,目前在砂姜黑土改良、高产抗逆农作物品种开发示范、智能环保农业技术、信息农业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据了解,黄淮南片有6000万至7000万亩中低产田。其中,安徽2200万亩,河南2000万亩,江苏、山东各1000万亩,改造后可增产180亿斤。
为了充分发挥中低产田粮食增产潜力,探索中低产田粮食增产技术模式,中科院于2015年1月启动了“第二粮仓”STS(科技服务网络)预研项目“淮北科技增粮县域技术集成与示范”。
经过一年的努力,科研人员利用粉煤灰、生物炭、秸秆等废弃物结合酶促剂技术进行砂姜黑土改良,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水性能,初见成效。研发的秸秆还田助剂、生物菌肥等技术产品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地力。成功研发出多个高产抗逆农作物品种,如示范玉米新品种“科育186”,耐密植、高抗倒伏、脱水快、宜机收,产量潜力可达800公斤。该品种比当地玉米品种早熟7天至10天,可以进行机械化籽粒收获,让农民实现“像收小麦一样收玉米”。利用环保化肥技术、农药控失技术、增效剂等技术产品在有效减少肥料流失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实现农作物增产。如控失肥和增效剂小麦示范中,等养施肥可增产5%~13%。控失农药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提高近1倍,发病面积比对照降低61.45%。总体估算,每亩节本增效200元至300元。(汪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