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合肥高新区开建中德(合肥)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

   2016-04-15 安徽日报8版
35
核心提示:日前,中德(合肥)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建设方案已获安徽省政府同意批复。作为全省中德科技合作的先行区,合

日前,中德(合肥)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建设方案已获安徽省政府同意批复。作为全省中德科技合作的先行区,合肥高新区按照“边申报、边建设”的原则,拟申报建设中德(合肥)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

合肥高新区申报建设中德(合肥)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既是落实两国共建创新合作园区共识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两国科技合作、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

经过二十余年建设发展,合肥高新区已经成为全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了阳光电源、科大讯飞、四创电子、安科生物等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了德国大陆马牌轮胎、美国惠而浦、美国3M、日本NSK、韩国三星等国外著名企业,已形成智能制造、新能源、公共安全、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并拥有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

合肥高新区高度重视开展与包括德国在内的先发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国际合作。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促使一批项目达成了合作。园区落户有德国大陆马牌轮胎制造、爱德夏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博世、巴斯夫等一批知名德国企业项目;此外,德国库卡机器人工程应用中心、德国莱茵集团安徽区域总部、德国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项目正在推进过程中。区内企业安徽桑乐金股份有限公司和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分别赴德投资,其中,安徽桑乐金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德国Saunalux公司100%股权,总投资额达870万美元,为安徽省在德投资金额最大的企业。

据悉,中德(合肥)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规划布局在合肥高新区,规划总面积1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集聚了大陆马牌轮胎、爱德夏、科希曼、长安汽车、惠而浦等一批智能制造领域企业,在国际合作方面也建立了中德、中美等合作关系,发展空间广阔,具备发展国际创新园的良好条件。起步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规划建设研发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等功能区域。该园将致力于打造“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深度结合的集中区、安徽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核心区、科技金融与高端人才的聚合区,并最终争取将中德(合肥)智能制造国际创新产业园上升到中德两国政府层面,成为双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全方位合作的示范区。

按照申报规划,该园将围绕“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基本建成”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底,创新园实现营业总收入600亿元。合肥高新区将按照“边申报、边建设”的原则,先规划建设起步区:起步区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成;一批德资项目、基金落地,中小微企业孵化、技术转化初具规模;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经济发展初见成效。

据介绍,该园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重点建设“五大产业集群、二大创新基地、一大服务体系”,即围绕园区定位,依托中德重点项目合作,以智能制造技术为支撑,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应急装备制造五大产业集群。加强园区国际交流,发挥合肥学院现有科研成果与奥斯纳布吕克大学、施特拉尔松德应用科学大学等德国大学长期合作的优势,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德智能制造国际交流和教育合作基地;加强园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通过中德“校企-校校-企企”合作,引进德国大学、企业的先进成果来创新园进行转移转化,为中德留学创业人员、德国项目等提供孵化和加速服务,建设中德智能制造成果转移和企业孵化基地。以创新金融服务为主线,通过担保模式创新,实现扶小、扶微、扶弱,通过产业投融资模式创新,实现促大、促强、促优、促新,逐步吸纳征信公司、租赁公司、互联网金融等金融业态,构建综合性金融创新服务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为推进中德先进科技成果转移与转化,还将在创新园起步区,建设完善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体系,通过中德“校企-校校-企企”合作,引进德国大学、企业的先进成果来创新园进行转移转化,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标准化先进孵化流程,增强创业孵化器的孵化能力,为中德留学创业人员、德国项目等提供孵化和加速服务。

此外,为促进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创新,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设立中德企业创新发展基金,总规模不少于50亿元,首期基金不少于10亿元。为中德中小企业的合作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教育、技术、资金和融资等多方面支持,促进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创新。每年资助中德两国企业技术人员到对方国学习和交流不少于50人;为两国200人提供就业机会;每年解决的企业技术难题不少于10项,每年实现成果转化的项目不少于10项。(杨萃)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