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铁列车的车轮就是这里制造的。”6月中旬,记者来到马钢车轮公司,马钢集团副总经理苏世怀告诉记者,从今年4月份开始,该公司为合肥地铁1号线、2号线列车制造的低噪音地铁列车车轮陆续下线。一边是在安徽本土市场“落地”,另一边是大批量的马钢车轮滚滚驶入海外市场:前4个月,马钢车轮出口销量1.15万吨,占比超过35%。
依托马钢作为核心和龙头企业,马鞍山经开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正在驶入平稳提速的成长“轨道”:2015年,该基地实现产值42.5亿元,而今年前5月,已经完成产值27.2亿元,接近于去年全年的三分之二。目前,基地已经集聚了30多家企业,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南美、东南亚等全球市场,成为美国通用电气、法国阿尔斯通等全球500强企业稳定的产业链合作伙伴。马钢生产的地铁车轮占据国内6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研发制造的动车组车轮也将量产,实现我国高铁动车组车轮的国产化。
“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基地的发展路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高效推进,正在驶入快速成长的‘轨道’。 ”马鞍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方晓利说。
“我们一直从事填补国内空白的工作”
——聚焦重点领域,持续创新、系统创新,以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马鞍山是我国自主制造的第一件火车车轮诞生的地方。我国第一个火车车轮轮箍厂在马鞍山建成,1963年和1964年,马钢分别轧制成功我国第一件轮箍和车轮,载入我国工业发展史册。
半个多世纪以后,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仍然被列为我国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的重点领域。 《中国制造2025》将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列入十大重点突破发展的产业,明确提出“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
“轨道交通产业涉及研发设计、新型材料、装备制造、整车制造、运营管理、维修服务等30多个专业领域。 ”马鞍山市发改委副主任王维介绍,马鞍山市重点打造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聚焦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部件,更是轨道交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第一件火车车轮下线的那一刻起,自主创新的“基因”就被深深植入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脉络之中。
“我们一直从事填补国内空白的工作。 ”苏世怀说。《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等产业作为突破方向。在这一“路线图”的指导下,马钢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领域,坚持聚焦重点领域,持续推进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高铁发展迅速,但尴尬在于,高铁动车组的轮轴产品仍由国外技术垄断。如今,马钢已经实现动车组车轮关键技术突破,批量试制车轮的洁净度、综合性能明显高于进口车轮水平。时速250公里速度等级动车组轮轴批量装车考核运行达30多万公里,今年底可通过相关认证,2017年即可实现国产化。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车轮、轮轴自主研制,已完成25万多公里装车运用考核里程,预计2017年上半年可以通过认证,批量制造并投放市场。
在货运列车和普速客车领域,重载技术和大功率机车技术是技术进步的方向。马钢自主研发制造的铁路车辆用重载车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大功率机车轮对则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据介绍,国外进口的大功率机车轮原本一件卖到2.8万元,随着马钢的成功“杀入”,如今价格已经降到1.2万元一件。
在持续推进车轮制造技术创新的同时,马钢正在加快系统化、平台化的创新能力建设。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从最上游的轨道交通产品使用的钢材到车轮车轴制造和轮对装配,再到转向架制造构成的“材轮轴架”产业链,被称为轨道交通的“走行部件”,是轨道交通装备最核心和关键的部件。
如今,马钢正在加快轨道交通轮轴系统工程技术中心这一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升整个走行系统的自主创新和研发制造能力,打造国内唯一实现从炼钢到高速车轴制造全流程一体化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
据王维介绍,在马钢持续推进技术创新、系统创新的带动下,马鞍山经开区从轨道交通装备的走行部件、光机电系统集成等产业链集聚的30多家企业中,很多企业的研发制造能力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家,上市公司3家,拥有2件中国驰名商标。
传承自主创新的“基因”,聚焦重点领域,推进系统创新和上下游联动创新,成为驱动产业基地加速成长的强劲“引擎”。
“20年的技术服务为我们打开了数十亿元的大市场”
——把握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黄金期,不断延伸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构建更加健全完善的产业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在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峰期,打造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恰逢其时,面临着难得的黄金发展期。
“十三五”期间,全国将增加铁路运营里程3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超过1万公里,全国近40个城市获准建设地铁。2012年至2015年,仅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的新增市场需求就超过3300亿元。同时,大量列车投入运营,更催生了规模庞大的运营维修服务市场。马钢轮轴事业部副总经理杨宵介绍,车轮、车轴既是安全部件又是易耗品。以高速动车组为例,运行240万公里后则必须更换,预计今后每年高速动车轮对需求在5万副以上。
“20多年来,我们致力为全国主要城市的地铁公司提供运营维护技术服务,正是凭借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积累,让我们有机会去打开一个数十亿元的市场大门。 ”马鞍山双益机械制造公司副总经理贺万泉说,由于我国早期投入运营的地铁轮轴产品全部依赖进口,运营维护成本过高,在上世纪90年代,主要城市地铁公司都提出了使用国产车轮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双益机械公司历经10年的技术攻关,与马钢、同济大学、上海地铁和广州地铁一道,攻克了使用国产地铁车轮的统型难题,由此奠定了该公司与主要城市地铁公司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各城市地铁运营公司提出新的技术服务需求,希望该公司能解决地铁运营过程中车轮“失圆”这一普遍难题。
贺万泉介绍,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开发一种新型材料。该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已经在研制新型材料的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而一旦普遍推广使用,将会在每年数十亿元规模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正是基于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马鞍山市在充分放大现有轮轴系统研发制造优势的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放大集聚效应,积极构建更加健全完善的产业体系。
王维介绍,该市正着力谋划打造四大特色基地:建设以延伸车轮和车轴、轮对等产业链条为主的走行系统产业基地,这是基地的“立身之本”和突出的优势所在。同时,瞄准轨道交通高速、重载、低噪三大技术进步提出的新需求,建设以新材料研发、中试等为核心的研发基地,努力在更为核心的关键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性成果。还将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制动盘、转向架、系统集成等为主的优势企业,建设零部件配套产业基地。而建设以培育整车制造企业为目标的整车制造产业基地,进而构建全产业链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更是集中力量推进的首要目标。
在这一产业布局的引领下,该市正在推进32个轨道交通装备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超过110亿元,今年计划完成15亿元。与此同时,正在谋划推进新能源有轨电车、磁悬浮整车制造等项目,致力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整合全球资源打造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基地”
——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部件产业基地,为我国高铁“走出去”提供关键支撑
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高铁正在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加快 “走出去”的亮丽名片。顺应这一大势,马鞍山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把坚持开放发展作为重要发展路径。
多年来,正是坚持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马钢不断提升车轮产品的竞争优势,由该公司制造的1600万件火车车轮运行在全球各地的铁路线上,其自主研发的高速车轮已经率先在海外市场投入使用。
2014年5月,马钢收购了被誉为“法国工业之花”的瓦顿公司。该公司长于车轮、车轴及轮对系统生产,其制造的轮轴系统曾创下574.8公里的世界高铁运行最高纪录。
“目前,马钢正在加快推进马钢瓦顿公司的轮轴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苏世怀介绍,瓦顿是高铁轮轴产业链一体化企业,该公司产品引入国内后,将大大加快我国高铁轮轴产品国产化步伐。同时马钢还可配置该公司欧洲研发中心的高端技术研发资源,研究轮轴新技术,延伸新产业,引领全球高铁轮轴技术新潮流。
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是我国高铁快速驶向全球市场的前提和保障,也正是马鞍山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正在突破的方向。目前轨道交通的部分关键部件仍然需要进口,国外厂商对关键技术设置严密的“保护程序”。以高速动车组轮对上使用的轴承为例,进口时国外厂商都使用编号管理,使用寿命完结后要按编号退回,并且使用过程中不允许打开。如今,马钢正在这一领域加大技术攻关力度。 2015年底,马钢利用自身在高速线棒材领域积累的竞争优势,与法国埃斯科工业公司共同出资9000万欧元在马鞍山市雨花区设立合资公司,主要研发生产齿轮钢、弹簧钢、轴承钢、高铁轮等特种钢材,通过配置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突破高铁轴承国产化在上游材料环节的瓶颈制约。
未来我国不仅是高速铁路规模最大的国家,还将成为高速铁路技术自主创新与持续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而马鞍山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无疑将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王维介绍,整合全球资源,打造长江经济带上重点发展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核心部件“走出去”的产业基地,是促进马鞍山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成长壮大的重要路径。在推进开放发展,广聚优势资源的“轨道”上,该基地距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发展目标渐行渐近。(胡旭 田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