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经济增长“主引擎”唱响转型“好声音”

   2016-07-20 安徽日报3版
43
核心提示:调结构转方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谁认识早、行动快,谁就会抢得发展先机。近年来,合肥市把

调结构转方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谁认识早、行动快,谁就会抢得发展先机。近年来,合肥市把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摆在重要位置,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调转促,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向全国第一方阵冲刺的典型代表。

近日,由中宣部组织的中央媒体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调结构转方式”专题采访团来皖,深入合肥市重点园区、科研单位、企业一线进行调研采访。 7月15日开始,中央9家新闻媒体开始推出“调结构转方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调研行”专栏,重点关注合肥市转型升级。本文摘登目前刊播稿件的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集群发展,做大新兴产业的“秘密武器”

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合肥,正以全新的姿态成为全国区域经济版图上的“新坐标点”。

“从虹桥高铁站出发,45分钟到杭州,67分钟到南京,2小时21分钟到合肥……”7月17日,人民日报2版《上海 联动长三角面向全世界》再次点明了合肥的区位和交通优势。

3年间,合肥市集成电路企业从不足10家发展到上百家,成为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内IC产业重镇。从原来的产业空白,几年间发展成全国最大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全球唯一拥有6代线、8.5代线、10.5代线3条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的城市……

7月14日,新华社播发通稿《安徽合肥:创新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亮出鲜明观点:“合肥市近年来积极从调结构中 ‘找出路’,多项创新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合肥也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的‘新增长极’。 ”

选择什么样的产业,“这样的‘加速度’变化因何而生? ”7月17日,央广《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升级进行时:合肥正在崛起的创新高地》引用合肥市委负责人的话总结,“第一,中国没有的我们去干;第二,中国进口的我们去干;第三个,市场非常大我们技术水平很先进的要去干,其他一概不干了。 ”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有引领优势的产业集群,正成为合肥推进创新转型升级、应对竞争的又一‘秘密武器’。 ”7月19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的《“大湖名城”的转型密码》认为,“不仅仅是新兴产业,产业聚集效应的触角已经遍布合肥的各个角落,甚至在文化产业领域。 ”

7月15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节目播出《合肥提升服务业发挥优势打造呼叫中心之都》,反映了合肥市近年来把大力发展呼叫中心、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展现了现代服务业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三瓜公社,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创业不必去远方,家乡一样铸辉煌”“电子商务,让农村更美好”……7月18日,人民日报1版报道《合肥唱响转型好声音》指出,合肥巢湖市半汤镇半汤村的广告墙,让人看到了 “互联网+农业”的活力和激情。

放眼全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成为长三角优势产业的聚集地。《上海 联动长三角面向全世界》写道;“上海还主动引导一些国企加快结构调整,优先向产业集聚区转移部分产能。上港集团对安徽芜湖港增资,上海钢联与淮北矿业集团组建了覆盖华东、辐射华中华南的第三方煤炭现货电子交易平台。 ”

创新驱动,打造高地“逐浪潮头”

先行先试,创新元素在合肥无所不在。

“安徽省合肥市不沿江、不靠海,传统工业基础薄弱,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存的情况下,成功实现经济逆势提速。 ”7月14日,新华社播发 《安徽合肥:“三驾马车”催动经济逆势上扬》,开篇用一系列翔实数据说明了这个观点。报道认为,“致力于打造‘创新高地’的合肥,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创新平台、高端人才、政策支持的‘三驾马车’,激发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走出一条中西部城市转型发展的独特‘合肥路径’。 ”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从“实验室”直奔“大市场”,创新平台“强融合”;从“孔雀东南飞”到“凤凰还巢”,构筑吸引人才“强磁场”;突破“融资瓶颈”投入“真金白银”,产业政策“强扶持”。

“让机器人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只需‘动嘴’发布指令,窗帘拉开、电视打开……只要张嘴说说,英汉口语双向翻译,粤语、天津话更可以实现‘秒翻’”“15万年与1秒,差距不是一星半点。量子研究正不断更新人的认知‘秒杀’速度和‘保密’水平”“万亿次计算机分解300位的大数,目前一台经典计算机需要用15万年,而量子计算则1秒钟就可以搞定”……7月16日,中新社播发《安徽合肥:逐浪潮头的“中国智造”》,文中生动再现了合肥智能语音、量子通信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7月19日,经济日报头版刊登《合肥:集聚资源打造创新高地》以家电产业为例说明,“这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DVD、第一台仿生洗衣机、第一台变容式冰箱、我国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第一台窗式空调机……曾经,家电三分天下,合肥有其一;如今,合肥超越青岛、顺德,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并连续位居全国四大家电基地首位。 ”

“当前正处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期,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需要原始创新能力提升,需要高端平台的助力。”《安徽合肥:逐浪潮头的“中国智造”》认为,近年来,合肥瞄准国际国内前沿和高端,以创新升级为导向,聚焦发力,加快打造若干个全国性乃至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八大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和超导核聚变中心等六大国家级重大工程平台,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上海 联动长三角面向全世界》还特别提及,“上海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与苏钢集团等共建‘物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上海理工大学与安徽蚌埠高新区等建立大学科技园,上海与芜湖组建了‘上海技术交易所——芜湖协同创新中心’。 ”

“创新是一条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不能停下来,必须一直跑。”《合肥唱响转型好声音》在文末引用合肥市委主要领导的话说。

拉高标杆,开放发展“共舞精彩”

日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将合肥市和合肥都市圈纳入规划范围,合肥被确定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

“这意味着合肥在区域定位上已被赋予了沿海身份,在标准定位上已被赋予了国际角色,将成为对外开放新高地。 ”《“大湖名城”的转型密码》中引用合肥市政府负责人的认识,“合肥在建设都市区中,要拿起‘国际化’标尺,寻求‘国际化’路径,绘就‘国际化’宏图。同时,也要与长三角城市对标,认准 ‘第一方阵’位置,敢当‘第一方阵’角色,勇担‘第一方阵’责任。 ”

“新的角色,要求合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来适应发展,主动融入城市群发展,身在合肥的企业已经感受到很多细微的变化。 ”7月18日,央广《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合肥 开放融入中共舞精彩》,文中通过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负责人的亲身感受来说明合肥的变化。

“被确定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无疑把合肥推向了国际竞技场。 ”《合肥:集聚资源打造创新高地》中说,为迎接这样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合肥市实施大开放战略,积极搭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平台,以合肥航空港、合肥水运港、合肥国际内陆港、合肥电子港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桥头堡”,以合肥综合保税区、合肥出口加工区、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三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中心为新引擎,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为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长三角城市正健全协调机制,创新合作方式。 《上海 联动长三角面向全世界》指出,“上海和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建立了‘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长三角地区合作协调机制,主要领导定期召开座谈会,审议、决策关系区域发展的重大事项。 ”

“新的使命:迈向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正如《“大湖名城”的转型密码》文中所说,面对新角色、新使命,合肥市提出,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坚持绿色低碳,打造碧水青山绿地蓝天的美丽城市;同时,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构建全方位大开放发展格局。(吴量亮)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