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安徽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人才高地建设、质量品牌升级等重大工程,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新动能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我身后正在调试的是基于氦4同位素的极化装置,它通过改变惰性气体的物理性质,能够对人体肺部进行清晰的扫描成像,从而弥补现有的磁共振成像设备的不足,现在,它即将走出实验室,进入到产业转化阶段。
这项在国内首创的技术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的李炳南教授团队,而能够在上半年取得发明专利授权后就快速进入到产业化阶段,就是得益于安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之前,由于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学术论文和专利。能否实现转化,科研人员并不在意。
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的教授 李炳南:第一个他在转化的资金方面受限制,第二个它就是说他转化了之后,他的自己的就是说收益,跟有没有产业转化没有关系。
为扭转这一局面,让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安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工程,进一步明确了成果转化的支持政策,政府除了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外,科研人员最高还能够享受到70%的转化收益。不仅如此,各个高校科研院所在政府的支持下几乎都设有各类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仅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每年就有一千多万元的转化配套资金。
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 刘志峰: 截止到8月底,我们现在已经培育了有31家科技成果企业和转化的平台,注册的企业30多家总投入资金大概在7个多亿。
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工程的实施,并借助创新型省份建设、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这三大平台,安徽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覆盖创新链条中各个环节的政策体系,筑牢了创新发展的根基。
安徽省科技厅 副厅长 刘明平:就是推动形成调转促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机制,实行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双能驱动。让各类要素充分地聚齐,加快我们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的跨越。
由于创新驱动发展工程的推动,目前,安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上升到3157家,居全国第八位,今年1到7月份,全省共申请发明专利近五万一千(50689)件,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1位;同比增长45.7%。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159.3亿元,同比增长14.5%。
为了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安徽省还启动实施了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努力为调转促行动计划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我手里拿的是安徽丰润生物正在研制的脑精明素,它专门用于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病症,这一试剂采用的是现代酶工程技术,目前,这在国内外均属于首创。
这项技术的发明人陈勇博士,是2014年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的,仅去年以来,他带领的团队便在生物医药和工程领域申报了13项发明专利。眼下,他们又在着手推进产业化项目和打造华东地区第一个酶工程重点实验室。
安徽丰润生物技术股份公司 董事长 陈勇:政府的政策对于我们来说,相当于为我们科研提供了最初的杠杆,相当于给我们点燃了我们科技创新的第一把火,为我们后期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产品化,创造了最初的最重要的条件。
为吸引更多像陈勇这样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安徽省除了研究制定《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相关具体措施外,还通过建设高层次人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设立3000万元的人才资助奖补专项资金,进一步形成和完善了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和激励等机制。
安徽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 副处长 黄多能:我们始终贯彻人才工作要活的理念,重点围绕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和高地技能人才三支队伍,积极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引才聚才环境,真正让广大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在创新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同时,安徽还通过质量品牌升级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借助持续开展的质量品牌升级江淮行活动以及政策和奖励措施。努力在全社会营造 “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良好氛围。
省质监局副局长高宗宏
质量品牌升级工程,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五年的努力,在安徽要打造一批质量上乘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企业,一批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叫得响的大品牌。
截至上半年,全省共有安徽名牌1329个、安徽省政府质量奖8个。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全省累计已达7个,数量居中部第一。(姜相民 张笑峰 张锡强 杨柳依 沈辉 刘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