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戏楼、江宁会馆、华祖庵……悠悠中华药都,自古就不缺历史的厚重。不管是繁华大街,还是幽深巷口,亳州这片土地上无不弥漫着一缕浓浓的药香。
2015年9月,省政府命名亳州谯城经开区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如今,亳州市借势发力,积极推动中药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国内中药材价格的风向标和价格形成中心,与此同时,一大批中药大市场、大仓储、大物流体系也已基本成型。
A 亳州中药产业 化茧成蝶
自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之始,勤劳智慧的亳州人依华佗之灵气,靠土地之肥沃,借交通之便利,种植、经营中药材之风日益繁盛,已有近2000年历史。
尽管如此,但采访中当地农户坦言,过去由于中药材种植技术落后、基地管理模式滞后等原因,致使药材品质大打折扣。“那时候,经常一年忙到头,却不见效益,成了我们的心病。”一位农户感慨地说。
此后,随着现代中药农业企业的发展,以及国家鼓励农田、林地的土地流转,在基地建设过程中,众多药企不再采取组织分散农户的“公司+农户”方式,而是实施基地建设的农场化。种植模式和种植手段都有巨大变化,中药农业正在从自然、粗放种植向规范化、精细化种植转变。
数据显示,去年亳州市中药材种植在地面积105.3万亩,产值达35亿元。不仅如此,亳白菊、亳白芍已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4.1万亩中药材通过农业部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同时建成组培中心2个,良种繁育基地1个,以及3万亩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中药材示范区。
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亳州市优化发展环境,狠抓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产业升级,中药产业也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B 科研创新 打造持续发展新动力
2015年9月,省政府命名亳州谯城经开区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据官方资料显示,亳州市在中药技术研发领域自主研发基础坚实,目前已拥有5所与生物医药技术相关的院校、2家重点科研院所和30家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型企业(其中5家企业技术中心,获得国家和省认证证书)。
不仅如此,该市还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等国内多家知名学府形成长期合作关系。该市现有180多个药品批准文号、60多个常年生产的品种、10多个新药及中药保护品种。
2015年,该市精心组织推荐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主动对接国家科技计划,申报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科技部批准,推进建设的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药通网、药博商城分别被商务部、省商务厅批准为示范平台。
现如今,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国家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基本建成,并计划于今年6月份投入使用。九方制药、北京同仁堂(亳州)、安徽广印堂中药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获批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华佗国药、济人药业、协和成药业3家企业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基地涉药企业共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量141件。
作为当地重点药企,安徽广印堂药业作为本土饮片出口的龙头企业,不断强化产学研合作,分别与安徽省药物研究所、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南京药科大学等国内十多家知名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先后被批准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核心综合实验室”。
“公司每年都会投入销售总收入的3%用于科技研发,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市场急需的高新技术产品比例。”广印堂药业一位相关负责人称,他们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制定科研技术管理体系,选拔出专业理论、技术知识、专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项目负责人,并建立相应的奖酬机制。
“我们通过人才科研技术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快了科研项目的研发速度,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了研发质量。拥有授权专利43项,累计开发新产品、新技术38项,承担省、市科研项目8项。”广印堂药业办公室主任张启岭介绍。
C 转型升级 激发药企新活力
亳州中药产业发展迅速,中药商贸龙头地位日益巩固。
据悉,该市计划到2020年,完成种植面积达100万亩,规范化种植面积20万亩,种植总产值40亿元;持续发展中药商贸流通业,交易总额突破1000亿元,出口额达到3亿美元;同时加快发展中药工业,中药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销售过亿元中成药品种数多达10个,新增中成药注册品种50个,保健品注册种类20个。
与此同时,该市积极发展基地内药企,抓住中药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基地的发展机遇,实施品牌化、差异化战略;强化研发与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转型升级,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做强主业,实施多元化,着力推进中药产业结构性调整,增强中药产业经济新动能,谋深谋实为“奋力走在皖北振兴前列”打下良好基础。
说到药企转型升级“典范”,许多药商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指向安徽济人药业。
这家成立于2001年4月的药企,在发展初期主要从事饮片粗加工,其后随着市场不断拓展,逐渐加大科研资金投入,逐渐转向成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
“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兴企’的理念,坚持走中药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高素质技术人才,建设了先进的科研中心。”济人药业一位相关负责人介绍称,该公司与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经过20年研发的新药“疏风解毒胶囊”在2013年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疏风解毒胶囊药品的核心发明专利“一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获2014年国家发明专利金奖。
“疏风解毒胶囊单品实现年销售额近4亿元,占公司销售收入三分之一。”济人药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疏风解毒胶囊目前销售于全国2万多家医院。
就这样,一粒从安徽西北边陲小城走出的“疏风解毒胶囊”,从此闻名四方。
数据显示,近年来,济人药业每年投入新产品科技研发占总销售收入的5%,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目前已有艾迪康唑一类新药等5个新产品在研究及申报之中,形成了研究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新产品开发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从最开始的传统中药企业转型为创新型企业,济人实现了自身跨越式发展。(韩猛虎 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