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建设国际一流的国家科学中心

   2017-01-12 安徽日报2版
27
核心提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标志我省在全国创新大格局占据重要地位 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联合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标志我省在全国创新大格局占据重要地位

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

省发改委负责人介绍,国家决定在大科学装置相对集聚的区域,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发挥大科学装置集群优势,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汇集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产生变革性技术,开展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行机制探索创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增强国际科技竞争话语权。

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践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首要任务,是下好创新先手棋的关键举措。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标志着我省在全国创新大格局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标志着我省创新发展进入新的起点,将开启新的征程。

省发改委负责人介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获批来之不易。目前合肥拥有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3个大科学装置,是全国除北京之外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城市。近期,将按照国家批复要求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全面启动科学中心建设,成立理事会,制定理事会章程,建立推进机制和管理制度。争取新建大科学装置开工建设,在科研管理、高端创新人才引进、科研人员激励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探索;力争科学中心早日建成生效,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力支撑。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仅是大科学装置的数量累加,更是创新策源地

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仅是安徽的,更是全国的科学中心,将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为此,建设方案立足国家科技创新现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放眼全球、对标一流,研究和完善合肥中心的内涵、边界和功能定位。

省发改委负责人介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仅是大科学装置的数量累加,更是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产生变革性技术、催生新兴产业的创新策源地。为此,推进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的建设,再通过组织实施大型科技行动计划,开展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科技创新活动,促进三个层之间紧密协作,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新兴产业”全链条式产业创新体系。让科学中心成为搭建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化桥梁。

合肥在大科学装置布局、学科建设、新兴产业集群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基础和优势。建设方案立足我省实际,深入挖掘我省的创新资源,提出了独具特色、针对性强的建设举措,注重与现有大科学装置群、产业创新平台、“三重一创”产业领域紧密结合。

到2030年,建成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据了解,建设方案包括基础优势和内涵特征、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体制机制4个部分。在基础优势和内涵特征方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拥有世界先进的大科学装置集群、雄厚的科教水平和研发实力等明显优势。具有四大内涵和四大特征,四大内涵:即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大型开放式研究基地、创新性成果不断涌现的创新高地、代表国家水平的策源地。四大特征: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辐射带动发展、集聚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

在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方面,服务国家战略,依托合肥地区大科学装置集群,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四大领域,吸引、集聚、整合全国相关资源和优势力量,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强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和基础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集聚环境和自由开放的科研制度环境,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产生变革性技术,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科学研究的制高点、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到2020年,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突破,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共性技术研发圈基本建成,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基本建成,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制度体系。到2030年,建成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在主要任务方面,概括为四个层级。首先是核心层。这是建设科学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基础支撑,主要是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建一批大科学装置,提升现有大科学装置性能和开放度。其次是中间层。主要是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大学和研发机构。提升现有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的创新能力,支持新建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第三是外围层。这是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外延,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高端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为“三重一创”,形成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第四个层级是组织实施大型科技行动计划。以大科学装置为基础,汇聚国际一流科技人才,统筹基础研究、前沿高新技术、战略性工程技术,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将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紧密联系,并实现与全国大科学装置的协同、创新资源的协同、学科建设的协同、人才建设的协同。在区域规划布局上,积极构建大科学装置集群核心区、“双一流”建设核心区、科技成果转化层核心区三大核心区。

省发改委负责人介绍,在体制机制方面,统筹全国创新资源开展科技攻关的模式,建立决策、协调、执行三级管理体制。创新开放合作方式,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大科学工程建设,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成果分享机制。探索实行首席科学家(PI)负责制、中心企业化运转、人员合同制管理、实行中长期目标考核、建立开放式研究网络等创新管理方式,给予科研人员更大创新自主权,用机制创新保障科学中心的平稳高效运行。(本报记者 冯珉)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