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合肥将成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 到2030年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7-01-13 中安在线-江淮晨报
28
核心提示:合肥是全国知名的科教之城。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让公

合肥是全国知名的科教之城。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让公众对合肥的科教实力有了新认知。

这两天,在合肥市“两会”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他们看好合肥的未来,也准备用实际行动积极迎接“科教航母”的到来。

规划:合肥将成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

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而在1月11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编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也对外公布。

该规划表示,“十二五”以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加快向体系化方向发展。投入运行和在建设施总量近40个,总体技术水平基本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其中,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托卡马克核聚变研究装置等一批设施全球领先。北京、上海、合肥等地初步形成集群化态势、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设施群。

记者注意到,规划提出,要在北京、上海、合肥等设施相对集聚的区域,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设施水平先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高端人才和机构汇聚、科研环境自由开放、运行机制灵活有效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以及带动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的辐射中心。

任务:四大层级构筑全面创新平台

未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服务国家战略,依托合肥地区大科学装置集群,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四大领域,吸引、集聚、整合全国相关资源和优势力量,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如此“高大上”的“头衔”,到底要做什么呢?简单来说,其建设任务将主要分为四个层级。核心层是建设科学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基础支撑,主要是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建一批大科学装置,提升现有大科学装置性能和开放度。

而在中间层将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大学和研发机构。在提升现有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能力的同时,支持新建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

外围层则是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外延,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高端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第四个层级则是组织实施大型科技行动计划。以大科学装置为基础,汇聚国际一流科技人才,统筹基础研究、前沿高新技术、战略性工程技术,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将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紧密联系,并实现与全国大科学装置的协同、创新资源的协同、学科建设的协同、人才建设的协同。

目标:2020年基本建成 2030年国际一流

今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统筹全国创新资源开展科技攻关的模式,建立决策、协调、执行三级管理体制。同时,创新开放合作方式,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大科学工程建设,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成果分享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还将探索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中心企业化运转、人员合同制管理、实行中长期目标考核、建立开放式研究网络等创新管理方式,给予科研人员更大创新自主权。省发改委透露,我省将全面启动科学中心建设,争取新建大科学装置开工建设,并在科研管理、高端创新人才引进、科研人员激励等方面进行相关体制机制探索。

按照计划,到2020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基本建成。同时,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突破,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共性技术研发圈和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基本成形,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到2030年,将建成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代表观点

蜀山区将全方位支持科学中心建设

积极做好科技成果转化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批,消息甫一传来,合肥市人大代表李学明欣喜不已,“蜀山区将抓住这一机遇,坚定不移地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同时做好成果转化文章。”

全方位支持科学中心建设

“不再是简单的科学技术设施的集中,而是一次质的提升,上升到国家层面。”在李学明看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得国家认可,这标志着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合肥则是重要支撑。

合肥拥有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3个大科学装置,是全国除北京之外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地区。李学明透露,有的科学设施都集中在了蜀山区境内,尤其是高新区、经开区等。

李学明表示,“我们将会抢抓合肥市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坚定支持科学中心的建设,从项目用地、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全力的配合和保障。”

积极做好科技成果转化

“最近几年,蜀山区也抓了很多大的科技项目,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将有长远的意义。”李学明表示,接下来,蜀山区将做好科技成果转化这篇“文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积极布局建设西部产业新城。

合肥拥有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特别是近年来,合肥市聚焦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大力打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李学明表示,蜀山区将发挥自身的地域优势,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太空粮食有望登上市民餐桌

航天智慧城将建十大中心

目前,已经有不少科技项目落户蜀山区西部新城,其中一大亮点,就是由蜀山区与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合作共建的航天智慧城项目。合肥市人大代表卫中透露,该项目将打造十大中心,今后太空粮食有望登上市民餐桌。

航天智慧城将建十大中心

合肥市人大代表卫中介绍,蜀山航天智慧城在去年12月底刚刚完成了初步框架,项目位于蜀山区西部新城核心区小庙镇望江西路沿线。

航天智慧城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全球卫星应用(蜀山)中心、星际智慧钱学森蜀山中心、太空(蜀山)体验园、中国电子商务联盟(蜀山)中心、中国航天军民融合(蜀山)转移中心、钱学森综合集成(蜀山)研讨厅、智慧蜀山专项工程、中国航天(蜀山)育种中心、中国航天搭载产品展示中心、中国航天科普教育(蜀山)中心。

卫中介绍,园区将聚焦网信产业、卫星应用产业、航天技术转化、特种装备、低空攻防等技术领域,重点发展北斗导航、量子通信等产业。

值得期待的是,航天智慧城不仅运用高科技构建可靠的数据资源体系,还将在中国航天(蜀山)育种中心培育太空粮食、太空植物等产品。这些航天育种的物品,今后或许会走进普通市民的家中,被端上餐桌。

“十三五”末经济规模或超180亿

“我们希望将其打造成除北京之外的全国第二大中国航天中心。”智慧城项目建设成功后,将成为国内首家以航天产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产业为主导,以航天文化、军民融合、产城融合、绿色生态为特色的项目。

卫中透露,根据规划,到“十三五”末,蜀山航天智慧城计划经济规模达180亿元以上,该园区内企业民参军经济规模达到园区经济规模40%以上;打造一批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经国家认定的各级高新技术企业占园区入驻企业50%以上。晨报首席记者方佳伟

委员声音

加快创新转型升级步伐

“一年来,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之一,合肥工业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力的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效”,合肥市政协委员李海鹰表示,合肥实施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突出了重点、聚焦发力、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不过,李海鹰认为,当前合肥在工业供给质量和效率方面仍有待提升,传统的家电、汽车、装备等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强,国际和国内领导品牌相对不足。

“合肥家电产业在体量上已经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家电制造中心,但是在功能型、智能型、享受型等高端产品的研发更新上仍需提升。”李海鹰觉得,合肥工业仍要继续加快创新转型升级,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持续的发展。

对于合肥工业的未来之路,李海鹰建议加快创新转型升级步伐,全力培育工业发展的新优势,这也是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以家电高端产品滞后的问题为例,需要以拓展产品新市场为目标去库存,加快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等“升级版”产品的研发面市。

“到2017年末建成40家左右智能工厂和400个左右数字化车间”,李海鹰透露,今年合肥将继续实施一批居于产业链核心环节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长鑫12吋存储器晶圆制造京东方10.5代线、晶合晶圆、康宁液晶玻璃基板、江淮年产10万辆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建设。

节能方面,城市楼宇能耗在线监测将提上日程;产品有效供给方面,加快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建设,助推“合肥造”品质提升。

科学技术界别:

合肥有望打造全球性科技合作平台

近半年来,合肥已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广州能源所、工信部电子5所等签约共建一批重大合作项目。据悉,合肥正在积极争取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创新示范城市国际合作项目”,打造全球性科技合作平台。

合肥科学技术界别对近年来合肥科技发展最为熟悉。今年,他们联合向大会提交了《立足新起点,践行新理念,奋力开拓创新驱动发展新局面》的书面发言材料,其中提到,合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合肥科技资源“碎片化”、“孤岛”现象依然存在,应该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信息共享与发布体系,同时让合肥市的科技人才队伍更加壮大。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合肥计划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600户,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00亿元。

科学技术界别在大会书面材料中提到,合肥将要构建技术和产业、金融和资本、平台和企业、政策和制度“四大创新体系”。

在构建技术和产业创新体系中,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提升,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和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智能机器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一大批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型产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鼓励各类高端研发机构在合肥集聚发展,支持企业、高校院所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开展战略合作。

在构建金融和资本创新体系中,将探索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奖励制度、科技担保风险补偿和再担保制度。加强优质科技型企业投资和分类辅导,培育更多挂牌上市企业。

在构建平台和企业创新体系中,合肥科学技术界别再次提到了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力打造超导核聚变中心、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级重大工程平台和中科大先研院等10个以上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制定《合肥市新型创新平台建设扶持政策导则》。鼓励在肥高校院所、龙头企业设立众创空间、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企业建设研发平台,鼓励大中型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在构建政策和制度体系中,合肥市将制定《合肥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措施》,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高新区试点实施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综合执法。建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支持高校、院所设立知识产权转移推广机构,开展重点产业知识产权风险评估与预警。(方佳伟 余佼佼)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