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有效利用国际优质科技资源,是培养科技创新队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主要领域实现赶超的重要途径之一。”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平表示,“十二五”以来,我省始终把国际科技合作作为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抓手,安排专项,支持企业及高校院所与国外相关单位开展联合技术攻关,解决了一大批生产实践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项目的实施还促进了双方技术人员的交流,提升了科技人员的研发能力。
为促使企业的国际科技合作能够持久、稳定地开展,我省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2016年依托合肥高新区建设 “合肥国家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作为我省与德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主要基地。中科大、中电科第三十八所、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合肥通用技术研究院、安徽科力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等省内知名高校院所、企业,都与国外一流机构合作建立了联合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全省已有17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9家省级基地。针对我省地处内陆,开放度不高的情况,我省积极搭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为企业及高校院所和国外同行交流创造机会。从2013年起,已连续举办3次安徽—以色列技术对接会,我省200多家企业分别与对方高校及企业进行了现场对接交流,签订了10多项合作协议。
支持我省企业走出去,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高科技创新开放度的重要手段。罗平告诉记者,近年来,我省组织近20家企业赴韩国、南非参加中国科技部组织的高技术展览,支持安徽江淮园艺公司、安徽农业大学等举办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技术人才,也为我省技术、产品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两江合作”(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俄罗斯伏尔加河联邦区合作机制)“中德合作”等战略,重点加强与俄罗斯、德国、东南亚、中亚及南美的科技交流合作,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就近利用国外的优质科技资源,“借智发展”,在“引进来、走出去”方面发挥带动示范作用。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和“人造叶绿体”、纳米科技、石墨烯材料等,已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罗平表示,今后,我省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在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智能制造、机器人、量子通信、新材料、生物育种等领域建设一批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在更广范围内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差距,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技术支持。(记者 汪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