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聚力创新驱动发展 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2017-07-03 安徽日报7版
31
核心提示: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世界级产业集群是以国际先进发展理念为引领,顺应全球创新活动和创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世界级产业集群是以国际先进发展理念为引领,顺应全球创新活动和创新范式,对全球相应领域技术创新、产品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安徽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省份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聚力创新驱动,科学布局产业,打造拥有世界品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战略部署、用新发展理念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

安徽具有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徽在科技、教育、人才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要用好这一优势,下好创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综合来看,安徽具有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厚实基础。一是综合经济实力和创新资源优势明显。 “十二五”以来,地区生产总值(GDP)以及经济实力逐年上新台阶。有多所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校和众多各类科研机构,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931家,其中国家级57家,总量居全国第8位;合肥是创新实践起步较早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拥有5个国家大科学工程,是除北京以外大科学工程最密集的城市。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要创新平台陆续建立,国家级研发平台、院士工作站不断增加,不仅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方面积累了许多先行先试的经验,而且推动形成了全省上下重创新、谋创新、抓创新的浓厚氛围。尤其是创新成果加速涌现,“十二五”期间有4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3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专利金奖,在热核聚变、量子通信、铁基超导、智能语音、高端装备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8%,高于全省规上工业9.2个百分点。二是产业机构与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到 “十三五”开局,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1.2:51.5:37.3,其中工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为43.9%。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9.3%,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11.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7.6%。三是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2016年,全省进出口总额488.1亿美元,其中出口331.1亿美元,增长5.2%;进口156.9亿美元,下降11.3%。此外,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完善。在制度环境上先行先试,把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双重任务,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统筹部署,在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确立安徽一核三轴扇形世界级产业集群布局

如果从产业价值链、协同创新、空间集聚、全球市场、生态环境、流域特色等方面对安徽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进行评价和聚类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量子计算、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公共安全、新材料、生物医药、无人机、智慧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世界级水平测度指标趋前或具有发展潜力。这些行业主要集中在以合肥为核心的沿江沿淮地区,重点是合肥、巢湖、芜湖、宣城、马鞍山、铜陵、蚌埠以及淮南等市。合芜蚌是国家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享有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综合发展优势,合肥还是正在建设中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优势明显,地位突出,具有建成类似硅谷、筑波影响力的世界级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集群核心的潜质。由此,安徽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在布局上可以以合肥为核心,以合肥、芜湖、宣城为产业集群的南北向轴线,以马鞍山、巢湖、合肥、淮南为东南——西北向轴线,以铜陵、安庆、桐城、合肥、蚌埠为西南——东北向经济群轴线,构成一核三轴扇形布局。

安徽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若干建议

一是把增强创新驱动能力作为首选。主要是,开展科技金融、科技成果产权管理、运用和保护、人才评价等改革试验;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中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科技研发优势,抓住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机遇,与中国电科38所和一批军工企业深度合作,打造一批新兴产业“双创”基地,扶持一批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创新知识产权服务模式,形成一批品牌服务机构。在科技研发上,依托三大科学装置,推进磁约束核聚变、超导和凝聚态物理、高场磁体等变革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在航空制造上,发展飞机设计与制造、机载系统、服务系统等航空专用装备,以及卫星导航、通信、遥感设备等航天专用设备;在智能制造上,发展智能机器人、3D打印、智能仪表仪器等装备;在轨道交通上,发展高铁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合肥在长江经济带未来重点打造的十大新兴产业集群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以合肥为核心,培育发展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二是打造开放合作的新高地。积极构建与区域和国际接轨的办事规则和投资环境,强力推进“走出去”和“引进来”,实行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并重。在信息技术上,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城市新建区域推动光纤到户,已建成区域加快光纤化改造进程,提高宽带网络的接入水平,推进公共区域WLAN免费覆盖,推动智慧社区等新业态发展。完善国际通信网络结构,加快东西向信息流通。完善新兴产业推进机制,引导主导产业龙头项目和产业链核心配套项目。加强开放平台建设,加快通关便利化改革,推进长三角大通关建设,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

三是推动皖江城市带建设,强化与其他区域的产业协同发展。在皖江地区,着力推动城市带建设。强化交通枢纽地位,完善物流体系建设,鼓励皖江城市带积极承接长江下游地区产业转移。发挥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的作用,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依托合肥地区显示面板生产线,打造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集群;完善安徽整车制造及配套产业链,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汽车制造产业集群。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车汽车产业化,重点支持储能系统、整车控制和信息系统、快速充电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围绕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文化、医疗、养老等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打造集居住、保健、家政、休闲、医疗于一体的健康养老基地,探索异地养老、分时度假养老等新业态。

四是强化产业集群建设的要素保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积极推进战略投资者参与重大产业平台和产业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最大限度盘活存量土地,提高投递利用效率。严把环保源头关,严格开展环保检查,加大节能降耗力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促进污染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并重转变。畅通科研人才双向流动通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大规模技能培训,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通过订单式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加快培养技能人才。

五是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加快在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上的改革,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特别是苏浙沪和两湖的定期协商与交流合作,推动建立多层面、宽领域的双边、多边交流机制。打破行政区划、行业垄断、地方保护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形成的合作障碍,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便捷高效的市场服务体系和交易合作平台。完善产业投资准入政策特别是加大向社会资本开放力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完善优化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完善重点企业跟踪服务机制。创新支持产业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

省社科联研究基地:马雷、都宜金、方金友、郑军 执笔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