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2017-07-23 安徽日报1版
31
核心提示:本报讯(通讯员 郑言 记者 汪国梁)7月22日,全省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第二次视频交流调度会在合肥召开。省

本报讯(通讯员 郑言 记者 汪国梁)7月22日,全省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第二次视频交流调度会在合肥召开。省委书记李锦斌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省长李国英主持会议。省政协主席徐立全,省委副书记信长星,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任,省政府副省长出席会议。

会上,肥东、涡阳、泗县、怀远、界首、凤台、来安、金寨、和县、无为、绩溪、东至、潜山、太湖、歙县等15个县(市)主要负责同志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并同步播放了发展状况视频。李锦斌作了点评。他指出,各县(市)全面贯彻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在发展理念上深入深化、发展行动上提速提效、发展成果上有质有量,说明新发展理念在县域发展中正在落地生根、逐步开花结果。

李锦斌在讲话中指出,要把握大势提高站位,切实把创新驱动摆在县域振兴发展的核心位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县域是全省创新体系的 “神经末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当前,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正在兴起,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我省发展基础和条件持续改善,又拥有“全创改”“合芜蚌”“科学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县域创新发展面临难得战略机遇,在部分领域完全具备条件实现跟跑并跑甚至弯道超车。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县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创新驱动力总体不足,新旧动能转换任务更为艰巨,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以只争朝夕的劲头谋创新抓创新,以创新主动赢得发展主动。

李锦斌强调,要把准方向聚焦突破,走出具有县域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必须遵循创新规律,立足自身实际,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强化开放导向、产业导向、差异导向,努力找准各地创新发展的目标路径。一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面融入国家创新平台、省域创新网络、城市产业链条,推动产学研合作,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创建共性技术平台,形成技术供给“蓄水池”。二要坚持以产业创新为基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既要“无中生有”、又要“有中生新”,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集群化、特色产业品牌化,打造经济增长“主引擎”。三要坚持以体制创新为根本,勇当改革攻坚试验田,创新政务服务模式,推动科技金融结合,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

李锦斌强调,要加强保障创优生态,着力形成县域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要进一步增强创新责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党政一把手”主抓“第一生产力”,真正将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政策,加大对县域科技创新倾斜力度,集中精力搞服务、造环境、抓落实,切实当好服务创新创业主体的“后勤部长”。要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建设品质城镇和美丽乡村,完善县域基础设施和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加快振兴县域经济,奋力推动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以新业绩新气象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李国英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安徽的发展,基础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夯实基础,越来越需要筑牢创新基石;释放潜力,越来越需要激发创新活力。要切实增强创新自觉,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下好创新“先手棋”,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要务实推进创新实践,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尤其是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找准自身创新短板,大力推进开放创新,积极构建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创新发展支撑体系,推动更多创新资源向县域汇流集聚,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县域转移转化。要扎实打造创新环境,狠抓各项创新改革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进一步优化县域创新创业服务,努力实现各类人才在县域愉快创新、安心创业,形成推进县域创新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秘书长,省纪委及省直各单位、中央驻皖主要新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省辖市和61个县(市)设分会场,会议一直开到乡镇(街道)。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