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国家在安徽布局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标志着安徽成为国家创新大格局当中的核心一环。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平在近日召开的2017年浦江创新论坛上向媒体表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建设“2+8+N+3”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
合肥具有相对丰富的科技资源和比较良好的创新环境,合肥拥有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3个大科学装置,是全国除北京外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城市。目前,全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仅3个——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罗平表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建设“2+8+N+3”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具体建设任务包括建设国家实验室、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建设一批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学科,以及建设滨湖科学城。
其中,“2”是指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新能源国家实验室;“8”是首期建设8个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新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合肥先进光源及先进光源集群规划建设等5个大科学装置,提升拓展现有的全超导托卡马克等3个大科学装置性能;“N”是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离子医学中心等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推动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前沿研究的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在该细分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3”是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3个“双一流”大学和学科。此外,建设滨湖科学城是将其打造成国家实验室和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窗口,未来滨湖科学城将成为合肥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和城市名片。
“这个多类型、多层次创新框架体系,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内容,也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点任务。”罗平说。
国外的实践表明,以大科学设施为基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够连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形成以产业实际需求相融合的组织机制和嫁接平台,催生变革性的创新科技,为区域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罗平表示,合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目的在于带动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合肥将在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领域催生大量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记者:凌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