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科技航母”扬帆奋进

   2017-12-06 安徽日报1版
40
核心提示: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就像汽车的发动机,是超导质子治疗系统中的核心设备,目前我们已经完全实现自主研发。

“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就像汽车的‘发动机’,是超导质子治疗系统中的核心设备,目前我们已经完全实现自主研发。 ”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永华说。12月3日,记者走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只见陈永华和同事们正在公司的加速器测试厂房组装加速器。

小小的加速器,从外表上来看,很像一个小型“瞭望塔”,这是世界上最小的医用超导质子加速器。“别小看这个加速器,它虽然体积很小,但是力量强大。质子在加速器中多次加速后,速度能够达到每秒约21万公里,这时候引出射到肿瘤病灶位置后,可以瞬间释放巨大能量杀灭肿瘤细胞。 ”站在“瞭望塔”上,陈永华一边测量部件,一边与记者交谈。

质子放疗技术,具有精准度高、副作用小、无创无痛等优点,是当今世界精准治疗肿瘤的有效方式之一。正在建设的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创新平台,两年后,该中心将正式“上岗”,为肿瘤患者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放射治疗。 “目前,超导质子治疗系统已经完成了关键系统技术和核心装备工艺的研发。 ”陈永华透露。

加速器-离子源、图像引导定位系统、超导质子治疗室……在中科离子医学公司一楼实验室,一个个核心部件已经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 “过去,一个加速器-离子源进口要100多万元,现在自主研发成功后,不仅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陈永华说,他们自主研发的图像引导定位系统,成像质量与定位精度等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精确定位肿瘤、器官、骨骼等,具有国内外同类产品最大的成像视野,可分辨直径0.45毫米的组织,定位精度优于0.5毫米;超导质子治疗室的设计刚刚获得被誉为工业设计界“奥斯卡”的中国设计红星奖。半个月前,他们研发的加速器-离子源、束流阻断系统、束流能量限制系统3个部件还获得了CE认证,顺利拿到欧洲市场准入证。

“人造太阳”创造世界纪录、稳态强磁场通过国家验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正式贯通……不仅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建设进展迅速,“人造太阳”、稳态强磁场、“合肥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
一台装在小瓶子里的显微镜,能够在极端条件下清晰地观察到只有头发丝直径100万分之一的东西,如果把头发丝放进去观察,它扫出来的断面相当于是一个足球场的大小……中科院强磁场中心研究员陆轻铀介绍,它是世界上第一台用于超强磁场中的原子分辨率显微镜,让中国实现了对25万高斯以上超强磁场中的原子结构进行科学研究的梦想。

今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式获批,标志着我省这一“科技航母”扬帆起航。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目前,依托合稳态强磁场、“人造太阳”、“合肥光源”大科学装置集群,我省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正在稳步推进多个新型创新平台建设,并取得诸多阶段性进展。

近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更是成果迸发。省发改委负责人介绍,目前,合肥先进光源物理方案采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设计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lTER)首个超导磁体馈线系统成功研制并顺利交付;科大讯飞入选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智医助理”机器人顺利通过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医学综合笔试。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依托创新驱动的强大动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在蓄积腾飞的力量,向着世界知名的科技创新高地迈进。

  • 记者手记·

创新就是一项项突破

今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标志着我省在全国创新发展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写进十九大报告。这些“国之重器”,闪耀着“安徽力量”。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由中科大主导研制;“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火眼金睛”——BGO量能器,由中科大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今年以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正式贯通,“人造太阳”创造世界纪录……一项项科技创新的突破,展现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新活力。

系统推进“全创改”,主动“解难题”“送服务”“请人才”,推出事业单位采用年薪制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政策,我省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激发了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瞄准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大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肥诞生了智能语音、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多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随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和一项项产业创新政策的实施,更多新兴产业将在我省落地生根、成长壮大。(本报记者 桂运安)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